三國演義 - 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且說曹操當日對何進曰:「宦官之禍,古今皆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若欲治罪,當除元惡,但付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兵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敗也。」何進怒曰:「孟德亦懷私意耶?」操退曰:「亂天下者,必進也。」進乃暗差使命齎密詔,星夜往各鎮去。
卻說前將軍鰲鄉侯西涼刺史董卓,先為破黃巾無功,朝廷將治其罪,因賄賂十常侍幸免;後又結託朝貴,遂任顯官,統西州大軍二十萬,常有不臣之心。是時得詔大喜,點起軍馬,陸續便行;使其婿中郎將牛輔,守住陝西,自己卻帶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提兵望洛陽進發。卓婿謀士李儒曰:「今雖奉詔,中間多有暗昧。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順,大事可圖。」卓大喜,遂上表。其略曰:竊聞天下所以亂逆不止者,皆由黃門常侍張讓等侮慢天常之故。臣聞揚湯止沸,不如去薪;潰癰雖痛,勝於養毒。臣敢鳴鐘鼓入洛陽,請除讓等。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何進得表,出示大臣。侍御史鄭泰諫曰:「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進曰:「汝多疑,不足謀大事。」盧植亦諫曰:「植素知董卓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禍患。不如止之勿來,免致生亂。」
段落解析:
本段開篇即點明了 impending 的危機。曹操一針見血地指出何進召外兵的計畫是引火燒身,但何進剛愎自用,不聽勸告。與此同時,野心家董卓接到詔書後大喜過望,聽從謀士李儒的建議,打著「清除君側」的旗號,名正言順地率大軍開赴京城。朝中如鄭泰、盧植等有識之士都看穿了董卓的野心,警告何進此舉是引狼入室,但何進全不採納,一場巨大的政治風暴已在醞釀之中。
精句解析:
1. 「亂天下者,必進也。」
解說: 這是曹操對何進的計畫所下的一個精准預言。「進」一語雙關,既指何進本人,也指他召「進」京城的外兵。曹操看穿了何進的無謀與剛愎自用,預見到他的行動非但不能平亂,反而會成為天下大亂的根源。
2. 「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
解說: 鄭泰用「豺狼」這個比喻,生動而準確地描繪了董卓殘暴貪婪的本性。這個警告直白地揭示了引董卓入京的巨大風險,可惜何進未能聽從。
進不聽,鄭泰、盧植皆棄官而去。朝廷大臣,去者大半。進使人迎董卓於澠池,卓按兵不動。張讓等知外兵到,共議曰:「此何進之謀也;我等不先下手,皆滅族矣。」乃先伏刀斧手五十人於長樂宮嘉德門內,入告何太后曰:「今大將軍矯詔召外兵至京師,欲滅臣等,望娘娘垂憐賜救。」太后曰:「汝等可詣大將軍府謝罪。」讓曰:「若到相府,骨肉虀粉矣。望娘娘宣大將軍入宮諭止之。如其不從,臣等只就娘娘前請死。」
太后乃降詔宣進。進得詔便行。主簿陳琳諫曰:「太后此詔,必是十常侍之謀,切不可去。去必有禍。」進曰:「太后詔我,有何禍事?」袁紹曰:「今謀已泄,事已露,將軍尚欲入宮耶?」曹操曰:「先召十常侍出,然後可入。」進笑曰:「此小兒之見也。吾掌天下之權,十常侍敢待如何?」紹曰:「公必欲去,我等引甲士護從,以防不測。」
於是袁紹、曹操各選精兵五百,命袁紹之弟袁術領之。袁術全身披掛,引兵布列青瑣門外。紹與操帶劍護送何進至長樂宮前。黃門傳懿旨云:「太后特宣大將軍,餘人不許輒入。」將袁紹、曹操等都阻住宮門外。何進昂然直入。至嘉德殿門,張讓、段珪迎出,左右圍住,進大驚。讓厲聲責進曰:「董后何罪,妄以酖死?國母喪葬,託疾不出!汝本屠沽小輩,我等薦之天子,以致榮貴:不思報效,欲相謀害!汝言我等甚濁,其清者是誰?」進慌急,欲尋出路,宮門盡閉,伏甲齊出,將何進砍為兩段。
漢室傾危天數終,無謀何進作三公。
幾番不聽忠臣諫,難免宮中受劍鋒。
段落解析:
何進的計畫敗露,宦官集團決定魚死網破。他們利用何太后誘騙何進入宮。在此關鍵時刻,陳琳、袁紹、曹操都極力勸阻,但何進極度自負,認為自己大權在握,宦官不敢對他怎樣,最終昂然入宮,踏入了死亡陷阱。這場宮門之變,標誌著外戚與宦官兩大集團的鬥爭以同歸於盡的方式慘烈收場。
精句解析:
「此小兒之見也。吾掌天下之權,十常侍敢待如何?」
解說: 這句話充分暴露了何進的致命弱點:狂妄自大且缺乏政治頭腦。他將曹操等人的謹慎建議視為「小孩子的見識」,過分相信自己手中的權力,卻忽略了宮廷鬥爭的陰險與殘酷,這種輕敵的心態直接導致了他的殺身之禍。
讓等既殺何進,袁紹久不見進出,乃於宮門外大叫曰:「請將軍上車!」讓等將何進首級從牆上擲出,宣諭曰:「何進謀反,已伏誅矣。其餘脅從,盡皆赦宥。」袁紹厲聲大叫:「閹官謀殺大臣!誅惡黨者前來助戰!」何進部將吳匡,便於青瑣門外放起火來。袁術引兵突入宮庭,但見閹官,不諭大小,盡皆殺之。袁紹、曹操斬關入內。趙忠,程曠,夏惲,郭勝四個被趕至翠花樓前,剁為肉泥。宮中火燄沖天。張讓,段珪,曹節,侯覽將太后及太子并陳留王劫去內省,從後道走北宮。
時盧植棄官未去,見宮中事變,擐甲持戈,立於閣下。遙見段珪擁逼何后過來,植大呼曰:「段珪逆賊,安敢劫太后!」段珪回身便走。太后從窗中跳出,植急救得免。吳匡殺入內庭,見何苗亦提劍出。匡大呼曰:「何苗同謀害兄,當共殺之!」眾人俱曰:「願斬謀兄之賊!」苗欲走,四面圍定,砍為虀粉。紹復令軍士分頭來殺十常侍家屬,不分大小,盡皆誅絕,多有無鬚者誤被殺死。曹操一面救滅宮中之火,請何太后權攝大事,遣兵追襲張讓等,尋覓少帝。
段落解析:
何進一死,宮外的袁紹等人立刻率兵攻入皇宮,對宦官及其家屬展開了殘酷的大屠殺,混亂中甚至錯殺了許多沒有鬍鬚的男子。宮中大火,而張讓、段珪則挾持著年幼的少帝和陳留王倉皇出逃。這場混亂使得漢室的權威徹底掃地,京城陷入了權力真空。
精句解析:
「多有無鬚者誤被殺死。」
解說: 這是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細節描寫。因為宦官沒有鬍鬚,所以殺紅了眼的士兵便以此為標準,錯殺了很多無辜的年輕男子。這一筆寫出了亂軍的殘暴與愚昧,也反映了當時局勢的極度混亂與失控。
且說張讓,段珪,劫擁少帝及陳留王,冒煙突火,連夜奔走至北邙山。約三更時分,後面喊聲大舉,人馬趕至;當前何南中部掾吏閔貢,大呼:「逆賊休走!」張讓見事急,遂投河而死。帝與陳留王未知虛實,不敢高聲,伏於河邊亂草之內。軍馬四散去趕,不知帝之所在。
帝與王伏至四更,露水又下,腹中飢餒,相抱而哭;又怕人知覺,吞聲草莽之中。陳留王曰:「此間不可久戀,須別尋活路。」於是二人以衣相結,爬上岸邊。滿地荊棘,黑暗之中,不見行路。正無奈何,忽有流螢千百成群,光芒照耀,只在帝前飛轉。陳留王曰:「此天助我兄弟也!」遂隨螢火而行,漸漸見路。行至五更,足痛不能行。山岡邊見一草堆,帝與王臥於草堆之畔。草堆前面是一所莊院。莊主是夜夢兩紅日墜於莊後,驚覺,披衣出戶,四下觀望。見莊後草堆上紅光沖天,慌忙往視,卻是二人臥於草畔。
莊主問曰:「二少年誰家之子?」帝不敢應。陳留王指帝曰:「此是當今皇帝,遭十常侍之亂,逃難到此。吾乃皇弟陳留王也。」莊主大驚,再拜曰:「臣先朝司徒崔烈之弟崔毅也。因見十常侍賣官嫉賢,故隱於此。」遂扶帝入莊,跪進酒食。
段落解析:
這段描寫了宮廷大亂後,年幼的少帝與陳留王的逃亡經歷。他們在北邙山又飢又怕,處境極其狼狽。在這段危難中,小說通過螢火引路、莊主夢日等帶有神祕色彩的情節,暗示他們是真命天子,自有天助。同時,也通過對話,第一次展現了陳留王(即後來的漢獻帝)的鎮定與膽識,與少帝的懦弱形成鮮明對比。
精句解析:
「忽有流螢千百成群,光芒照耀,只在帝前飛轉。」
解說: 螢火引路和莊主夢見紅日,都是小說中典型的「祥瑞」描寫。作者以此來強調漢室皇權的合法性與神聖性,即使在最落魄的時候,上天依然會給予護佑。這種寫法在古代小說中很常見,用以塑造人物的「天命所歸」。
卻說閔貢趕上段珪拏住,問天子何在。珪言已在半路相失,不知何往。貢遂殺段珪,懸頭於馬項下,分兵四散尋覓;自己卻獨乘一馬,隨路追尋。偶至崔毅莊,毅見首級,問之,貢說詳細。崔毅引貢見帝,君臣痛哭。貢曰:「國不可一日無君,請陛下還都。」崔毅莊上只有瘦馬一匹,備與帝乘。貢與陳留王共乘一馬。離莊而行,不到三里,司徒王允,太尉楊彪…一行人眾,數百人馬,接著車駕,君臣皆哭。
車駕行不到數里,忽見旌旗蔽日,塵土遮天,一枝人馬到來。百官失色,帝亦大驚。袁紹驟馬出問何人。繡旗影裏,一將飛出,厲聲問:「天子何在?」帝戰慄不能言。陳留王勒馬向前,叱曰:「來者何人?」卓曰:「西涼刺史董卓也。」陳留王曰:「汝來保駕耶?汝來劫駕耶?」卓應曰:「特來保駕。」陳留王曰:「既來保駕,天子在此,何不下馬?」卓大驚,慌忙下馬,拜於道左。陳留王以言撫慰董卓,自初至終,並無失語。卓暗奇之,已懷廢立之意。
段落解析:
這段詳細描寫了少帝和陳留王被尋獲的過程,以及與董卓的關鍵性相遇。在驚魂未定、百官失色的場面下,陳留王的表現鎮定自若、應對得體,而少帝卻嚇得說不出話。這次對比給董卓留下了極深的印象,讓他萌生了廢掉少帝、改立陳留王為皇帝的念頭,以便自己更好地控制朝政。
精句解析:
「汝來保駕耶?汝來劫駕耶?」
解說: 年幼的陳留王面對董卓的虎狼之師,非但不懼,反而一語道破了問題的本質。這句話直擊人心,質問董卓的真實意圖,充滿了與其年齡不符的膽識和政治洞察力。正是這番對答,讓董卓對他刮目相看,也為後來的廢立埋下了禍根。
卓乃於省中設宴,會集公卿,令呂布將甲士千餘,侍衛左右。是日,太傳袁隗與百官皆到。酒行數巡,卓拔劍曰:「今上闇弱,不可以奉宗廟;吾將依伊尹、霍光故事,廢帝為弘農王,立陳留王皇帝。有不從者斬!」群臣惶怖莫敢對。中軍校尉袁紹挺身出曰:「今上即位未幾,並無失德;汝欲廢嫡立庶,非反而何?」卓怒曰:「天下事在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汝視我之劍不利否?」袁紹亦拔劍曰:「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兩個在筵上對敵。
時李儒見丁原背後一人,生得器字軒昂,威風凜凜,手執方天畫戟,怒目而視。李儒急進曰:「今日飲宴之處,不可談國政…」眾人皆勸丁原上馬而去。卓問李儒:「此何人也?」儒曰:「此丁原義子:姓呂,名布,字奉先者也。主公且須避之。」卓乃入園潛避。
次日,人報丁原引軍城外搦戰。卓怒,引軍同李儒出迎。…只見呂布頂束髮金冠,披百花戰袍,擐唐猊鎧甲,繫獅蠻寶帶,縱馬挺戟,隨丁建陽出到陣前。…董卓未及回言,呂布飛馬直殺過來。董卓慌走,建陽率軍掩殺。卓兵大敗,退三十餘里下寨,聚眾商議。卓曰:「吾觀呂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慮天下哉?」帳前一人出曰:「主公勿憂: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某憑三寸不爛之舌,說呂布拱手來降,可乎?」
卓大喜,觀其人,乃虎賁中郎李肅也。卓曰:「汝將何以說之?」肅曰:「某聞主公有名馬一匹,號曰『赤兔』,日行千里。須得此馬,再用金珠,以利結其心。某更進說詞,呂布必反丁原,來投主公矣。」卓問李儒曰:「此言可乎?」儒曰:「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馬?」卓欣然與之,更與黃金一千兩、明珠數十顆、玉帶一條。
李肅齎了禮物,投呂布寨來。…肅笑曰:「『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見機不早,悔之晚矣。」…肅取金珠、玉帶列於布前。…布沈吟良久曰:「吾欲殺丁原,引軍歸董卓,何如?」
是夜二更時分,布提刀逕入丁原帳中。…布曰:「吾堂堂丈夫,安肯為汝子乎!」…布向前一刀砍下丁原首級…次日,布持丁原首級,往見李肅。肅遂引布見卓。…布納卓坐而拜之曰:「公若不棄,布請拜為義父。」
段落解析:
這一段是本回的高潮。董卓在宴會上提出廢立,丁原和袁紹挺身反對。呂布的威猛讓董卓初次受挫,也讓他下定決心要收服此人。李肅精準地利用赤兔馬和榮華富貴,抓住了呂布「見利忘義」的性格弱點,成功策反。最終,呂布為了一己私利,親手殺害了待他如子的丁原,並轉拜董卓為義父,其無常與不忠的形象被刻畫得淋漓盡致。這也為董卓接下來的專權掃清了一大障礙。
精句解析: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解說: 意思是「好的鳥兒會選擇好樹木來棲息,賢良的臣子會選擇好的君主來效力」。這句話本身是古時謀士說服他人跳槽或改變陣營的常用語,充滿了機會主義色彩。李肅用這句話來動搖呂布,暗示丁原並非「良木」,而董卓才是能讓他大展宏圖的「明主」。
「吾堂堂丈夫,安肯為汝子乎!」
解說: 這是呂布在殺害丁原前所說的話,與他後來拜董卓為義父形成極其諷刺的對比。這句話深刻地刻畫了呂布性格中極度自我、唯利是圖的一面。他所謂的「丈夫」尊嚴,在赤兔馬和高官厚祿面前不堪一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