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 - 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三國演義 - 第四回  
   

三國演義 - 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且說董卓欲殺袁紹,李儒止之曰:「事未可定,不可妄殺。」袁紹手提寶劍,辭別百官而出,懸節東門,奔翼州去了。卓謂太傳袁隗曰:「汝姪無禮,吾看汝面,姑恕之。廢立之事若何?」隗曰:「太尉所見是也。」卓曰:「敢有阻大議者,以軍法從事。」群臣震恐,皆云:「一聽尊命。」

宴罷,卓問侍中周毖、校尉伍瓊曰:「袁紹此去若何?」周毖曰:「袁紹忿忿而去,若購之急,勢必為變,且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倘收豪傑以聚徙眾,英雄因之而起,山東非公有也。不如赦之,拜為一郡守,則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伍瓊曰:「袁紹好謀無斷,不足為慮;誠不若加之一郡守,以收民心。」卓從之,即日差人拜紹為渤海太守。

九月朔,請帝陞嘉德殿,大會文武。卓拔劍在手,對眾曰:「天子闇弱,不足以君天下。今有策文一道,宜為宣讀。」乃令李儒讀策曰:「孝靈皇帝,早棄臣民;皇帝,海內仰望。而帝天資輕佻,威儀不恪,居喪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皇太后教無母儀,統政荒亂。永樂太后暴崩,眾論惑焉。三綱之道,天地之紀,毋乃有闕?陳留王協,聖德偉懋,規矩肅然;居喪哀戚,言不以邪;休聲美譽,天下所聞:宜承洪業,為萬世統。茲廢皇帝為弘農王,皇太后還政。請奉陳留王為皇帝,應天順人,以慰生靈之望。」

段落解析:
董卓在袁紹負氣出走後,採納了謀士的建議,封其為渤海太守以安撫人心。接著,他便迫不及待地舉行廢立大典,在殿上由李儒宣讀早已擬好的策文,羅列少帝的「罪狀」,並稱讚陳留王的賢德,強行將少帝廢為弘農王,另立陳留王為帝,是為漢獻帝。整個過程充滿了威逼與恫嚇。

         
         
           

精句解析:
              「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
              解說: 這句話點出了袁紹家族巨大的政治資本。「四世三公」的背景讓袁家的影響力根深蒂固,受過他們恩惠或曾是他們下屬的官員遍布全國。這也是董卓雖憤怒,卻不敢輕易追殺袁紹的根本原因,因為殺了他等於與全天下的士族為敵。            

         
       
                

李儒讀策畢,卓叱左右扶帝下殿,解其璽綬,北面長跪,稱臣聽命。又呼太后去服候敕。帝后皆號哭。群臣無不悲慘。階下一大臣,憤怒高叫曰:「賊臣董卓,敢為欺天之謀,吾當以頸血濺之!」揮手中象簡,直擊董卓。卓大怒,喝武士拏下,乃尚書丁管也。卓命牽出斬也。管罵不絕口,至死神色不變。

董賊潛懷廢立圖,漢家宗社委丘墟。
滿朝臣宰皆囊括,惟有丁公是丈夫。

         

卓請陳留王登殿。群臣朝賀畢,卓命扶何太后并弘農王及帝妃唐氏於永安宮閒住,封鎖宮門,禁群臣無得擅入。可憐少帝四月登基,至九月即被廢。卓所立陳留王協,表字伯和,靈帝中子,即獻帝也,時年九歲。改元初平。董卓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威福莫比。李儒勸卓擢用名流,以收人望,因薦蔡邕之才。卓命徵之,邕不赴。卓怒,使人謂邕曰:「如不來,當滅汝族。」邕懼,只得應命而至。卓見邕大喜,一月三遷其官,拜為侍中,甚見親厚。

卻說少帝與何太后、唐妃困於永安宮中,衣服飲食,漸漸欠缺;少帝淚不曾乾。一日,偶見雙燕飛於庭中,遂吟詩一首。詩曰:「嫩草綠凝煙,裊裊雙飛燕。洛水一條青,陌上人稱羨。遠望碧雲深,是吾舊宮殿。何人仗忠義,洩我心中怨!」

董卓時常使人探聽。是日獲得此詩,來呈董卓。卓曰:「怨望作詩,殺之有名矣。」遂命李儒帶武士十人,入宮弒帝。帝與后、妃正在樓上,宮女報李儒至,帝大驚。儒以鴆酒奉帝…帝曰:「容我與太后作別。」乃大慟而作歌。其歌曰:「天地易兮日月翻,棄萬乘兮退守藩。為巨逼兮命不久,大勢去兮空淚潸!」唐妃亦作歌曰:「皇天將崩兮,后土頹;身為帝姬兮,恨不隨。生死異路兮,從此別;奈何煢速兮,心中悲!」

歌罷,相抱而哭。李儒叱曰:「相國立等回報,汝等俄延,望誰救耶?」太后大罵:「董賊逼我母子,皇天不佑!汝等助惡,必當滅族!」儒大怒,雙手扯住太后,直攛下樓,叱武士絞死唐妃,以鴆酒灌殺少帝,還報董卓。卓命葬於城外。

段落解析:
廢立大典上,尚書丁管挺身而出,怒罵董卓,雖被斬殺卻展現了漢臣的氣節。董卓廢立成功後,將少帝與何太后等人軟禁於永安宮。不久,董卓以少帝作詩怨望為藉口,派李儒前去滅口。在這場悲劇中,少帝、何太后與唐妃在飲下毒酒前悲歌訣別,最終慘遭毒手,凸顯了董卓的殘忍無情。

         
         
           

精句解析:
              「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解說: 這三樣是古代朝廷給予極少數功勳卓著的權臣的最高禮遇。「贊拜不名」指朝會贊禮官只稱官職,不喊其名;「入朝不趨」指上朝可以慢走,不必像其他官員一樣快步;「劍履上殿」指可以佩劍穿鞋上殿。董卓將這些本應由皇帝賞賜的特權集於一身,表明他已將自己置於皇帝之上,是其篡逆之心的極致體現。            

         
       
       
         

自此每夜入宮,姦淫宮女,夜宿龍床。嘗引軍出城,行到陽城地方,時當二月,村民社賽。男女皆集,卓命軍士圍住,盡皆殺之,掠婦女財物,裝載車上,懸頭千餘顆於車下,連軫還都,揚言殺賊大勝而回;於城門下焚燒人頭,以婦女財物分散眾軍。

越騎校尉伍孚,字德瑜,見卓殘暴,憤恨不平。嘗於朝服內披小鎧,藏短刀,欲伺便殺卓。一日,卓入朝,孚迎至閣下,拔刀直刺卓。卓氣力大,兩手摳住;呂布便入,揪倒伍孚。卓問曰:「誰教汝反?」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惡盈天,人人願得而誅之!吾恨不車裂汝以謝天下!」卓大怒,命牽出剖剮之。孚至死罵不絕口。

漢末忠臣說伍孚,沖天豪氣世間無。
朝堂殺賊名猶在,萬古堪稱大丈夫!

董卓自此出入常帶甲士護衛。

段落解析:
董卓在殺害少帝後,行為更加殘暴,不僅在宮中淫亂,甚至在外濫殺無辜百姓,並冒充戰功。他的暴行激起了忠義之士的憤怒。越騎校尉伍孚身藏短刀,試圖在朝堂上行刺董卓,雖然因董卓力大而失敗,但其大義凜然、至死不屈的表現,與那些屈服的官員形成了強烈對比,是黑暗中的一縷光。

         
         
           

精句解析:
              「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
              解說: 這是伍孚在被捕後對董卓的怒斥。這句話從法理和道義上否定了董卓政權的合法性。伍孚認為,董卓是篡逆的國賊,並非合法的君主,自己也不是他的臣子,因此刺殺他是為國除害的正義之舉,根本談不上「謀反」。這句話擲地有聲,充滿了浩然正氣。            

         
       
       
         

時袁紹在渤海,聞知董卓弄權,乃差人齎密書來見王允。書略曰:卓賊欺天廢主,人不忍言;而公恣其跋扈,如不聽聞,豈報國效忠之臣哉?紹今集兵練卒,欲掃清王室,未敢輕動。公若有心,當乘間圖之。若有驅使,即當奉命。

王允得書,尋思無計。一日,於侍班閣子內見舊臣俱在,允曰:「今日老夫賤降,晚間敢屈眾位到舍小酌。」眾官皆曰:「必來祝壽。」當晚王允設宴後堂,公卿皆至。酒行數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眾官驚問曰:「司徒貴誕,何故發悲?」允曰:「今日並非賤降,因欲與眾位一敘,恐董卓見疑,故託言耳。董卓欺主弄權,社稷旦夕難保。想高皇誅秦滅楚,奄有天下;誰想傳至今日,乃喪於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於是眾官皆哭。

坐中一人撫掌大笑曰:「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允視之,乃驍騎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祿漢朝,今不思報國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別事,笑眾位無一計殺董卓耳。操雖不才,願即斷董卓頭,懸之都門,以謝天下。」

段落解析:
這段描寫了忠臣們在董卓高壓統治下的無奈與密謀。司徒王允收到袁紹的密信後,憂心忡忡卻無計可施,只能藉口生日宴請百官,在席上痛哭流涕,抒發對國事艱難的悲痛。在眾人皆哭的絕望氛圍中,曹操的大笑打破了沉寂。他嘲笑眾人只會空哭,並無實際計策,並主動請纓,願親自刺殺董卓,展現了他作為一個行動派實干家的特質。

         
         
           

精句解析:
              「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否?」
              解說: 這句曹操的名言,極具衝擊力和諷刺意味。它尖銳地批評了那些只懂得以哭泣來表達悲憤,卻拿不出任何實際行動的士大夫。這句話將曹操務實、果斷、甚至帶點輕蔑的性格特點,與傳統公卿的軟弱無能形成了鮮明對比,是小說中刻畫曹操形象的點睛之筆。            

         
       
                
         

允避席問曰:「孟德有何高見?」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實欲乘間圖之耳。今卓頗信操,操因得時近卓。聞司徒有七星寶刀一口,願借與操入相府刺殺之,雖死不恨!」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親自酌酒奉操。操瀝酒設誓,允隨取寶刀與之。操藏刀,飲酒畢,即起身辭別眾官而去。

次日,曹操佩著寶刀,來至相府,問丞相何在。從人云:「在小閣中。」操竟入。見董卓坐於床上,呂布侍立於側。卓曰:「孟德來何遲?」操曰:「馬贏行遲耳。」卓顧謂布曰:「吾有西涼進來好馬,奉先可親去揀一騎賜與孟德。」布領令而去。操暗忖曰:「此賊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懼卓力大,未敢輕動。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臥,轉面向內。操又思曰:「此賊當休矣!」急掣寶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鏡中,照見曹操在背後拔刀,急回身問曰:「孟德何為?」

時呂布已牽馬至閣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卓接視之,見其刀長尺餘,七寶嵌飾,極其鋒利,果寶刀也;遂遞與呂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閣看馬。操謝曰:「借願試一騎。」卓就教與鞍轡。操牽馬出相府,加鞭望東南而去。

段落解析:
這段是全書中極為精彩的驚險情節。曹操借來王允的七星寶刀,以近臣的身份接近董卓。他抓住呂布被支開的短暫時機,準備動手。然而,就在千鈞一髮之際,董卓從床邊的衣鏡中看到了曹操拔刀的動作。面對董卓的質問,曹操急中生智,順勢跪下,將行刺的兇器說成是獻給相國的寶物,成功化解了危機,並藉口試馬,逃離了相府。

         
         
           

精句解析:
              「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
              解說: 這句話充分展現了曹操超凡的應變能力和心理素質。在刺殺敗露的瞬間,他沒有驚慌失措,而是立刻將行刺的意圖,偽裝成獻寶的忠心之舉。這種將危機轉化為機遇的能力,是曹操性格中「奸雄」一面的重要體現。            

         

正說話間,適李儒至,卓以其事告之。儒曰:「操無妻小在京,只獨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無疑而便來,則是獻刀;如推託不來,則必是行刺,便可擒而問也。」卓然其說,即差獄卒四人往喚操。去了良久,回報曰:「操不曾回寓,乘馬飛出東門。門吏問之,操曰:『丞相差我有緊急公事』,縱馬而去矣。」儒曰:「操賊心逃竄,行刺無疑矣。」卓大怒:「我如此重用,反欲害我!」卓遂令遍行文書,畫影圖形,捉拏曹操。擒獻者,賞千金,封萬戶侯;窩藏者同罪。

且說曹操逃出城外,飛奔譙郡。路經中牟縣,為守關軍士所獲,擒見縣令。操言:「我是客商,覆姓皇甫。」縣令熟視曹操,沈吟半晌,乃曰:「吾前在洛陽求官時,曾認得汝是曹操,如何隱諱?且把來監下,明日解去京師請賞。」… 至夜分,縣令喚親隨人暗地取出曹操…問曰:「我聞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禍?」操曰:「『燕雀安知鴻鵠志哉!』汝既拏住我,便當解去請賞。」縣令屏退左右,謂操曰:「汝休小覷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操曰:「吾祖宗世食漢祿,若不思報國,與禽獸何異?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間圖之,為國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縣令聞言,乃親釋其縛,扶之上坐,再拜曰:「公真天下忠義之士也!」

縣令曰:「吾姓陳,名宮,字公臺。老母妻子,皆在東郡。今感公忠義,願棄一官,從公而逃。」操甚喜。是夜陳宮收拾盤費,與曹操更衣易服,各背劍一口,乘馬投故鄉來。

行了三日,至成皋地方,天色向晚。操以鞭指林深處,謂宮曰:「此間有一人姓呂,名伯奢,是吾父結義弟兄;就往問家中消息,覓一宿,如何?」…操與宮坐久,忽聞莊後有磨刀之聲。操曰:「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二人潛步入草堂後,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獲。」遂與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搜至廚下,卻見縛一豬欲殺。宮曰:「孟德心多,誤殺好人矣!」

急出莊上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見伯奢驢鞍前懸酒二瓶,手攜果菜而來,叫曰:「賢姪與使君何故便去?」操不顧,策馬便行。行不數步,忽拔劍復回,叫伯奢曰:「此來者何人?」伯奢回頭看時,操揮劍砍伯奢於驢下。宮大驚曰:「適纔誤耳,今何為也?」操曰:「伯奢到家,見殺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眾來追,必遭其禍矣。」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默然。

當夜行數里,月明中敲開客店門投宿。喂飽了馬,曹操先睡。陳宮尋思:「我將謂曹操是好人,棄官跟他;原來是個狠心之徒!今日留之,必為後患。」便欲拔劍來殺曹操。

段落解析:
這段是曹操人物性格塑造的關鍵。他先是被縣令陳宮的賞識和忠義所感動,兩人一同棄官逃亡。然而,在呂伯奢家,曹操因疑心而誤殺其全家,在發現錯誤後,又為了斬草除根而故意殺害了歸來的呂伯奢。這一系列行為,特別是他那句名言,徹底展現了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冷酷自私的「奸雄」本色,也讓剛剛追隨他的陳宮心生寒意,為日後兩人的分道揚鑣埋下伏筆。

         
         
           

精句解析:
              「燕雀安知鴻鵠志哉!」
              解說: 意為「燕子和麻雀怎能知道天鵝的遠大志向呢?」這是曹操在被捕後,對陳宮說的話,用以表明自己刺殺董卓的行為,不是普通人能夠理解的偉大抱負。這句話源自《史記·陳涉世家》,充滿了自信與豪情。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解說: 這是《三國演義》中爭議最大也最廣為人知的一句話,意為「我寧可辜負天下所有的人,也絕不讓天下任何一個人辜負我」。這句話將曹操極端的利己主義和冷酷無情的性格特點推向了頂峰,成為他「奸雄」形象最核心的標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精選文章

Darwinex Zero 遷移至 Darwinex 的完整分析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