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 - 第七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卻說孫堅被劉表圍住,虧得程普,黃蓋,韓當,三將死救得脫,折兵大半,奪路引兵回江東。自此孫堅與劉表結怨。
且說袁紹屯兵河內,缺少糧草。冀州牧韓馥,遣人送糧以資軍用。謀士逢紀說紹曰:「大丈夫縱橫天下,何待人送糧為食?冀州乃錢糧廣盛之地,將軍何不取之?」紹曰:「未有良策。」紀曰:「可暗使人馳書與公孫瓚,令進兵取冀州,約以夾攻,瓚必興兵。韓馥無謀之輩,必請將軍領州事;就中取事,唾手可得。」
紹大喜,即發書到瓚處。瓚得書,見說共攻冀州,平分其地,大喜,即日興兵。紹卻使人密報韓馥。馥慌聚荀諶,辛評,二謀士商議。諶曰:「公孫瓚將燕、代之眾,長驅而來,其鋒不可當。兼有劉備、關、張助之,難以抵敵。今袁本初智勇過人,手下名將極廣,將軍可請彼同治州事,彼必厚待將軍,無患公孫瓚矣。」
韓馥即差別駕關純去請袁紹。長史耿武諫曰:「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乳哺,立可餓死。奈何欲以州事委之?此引虎入羊群也。」馥曰:「吾乃袁氏之故吏,才能又不如本初。古者擇賢者而讓之,諸君何嫉妒耶?」耿武歎曰:「冀州休矣!」於是棄職而去者三十餘人。獨耿武與關純伏於城外,以待袁紹。
數日後,紹引兵至。耿武、關純拔刀而出,欲刺殺紹。紹將顏良立斬耿武,文醜砍死關純。紹入冀州,以馥為奮威將軍,以田豐,沮授,許攸,逢紀分掌州事,盡奪韓馥之權。馥懊悔無及,遂棄下家小,匹馬往投陳留太守張邈去了。
段落解析:
討董聯盟解散後,諸侯爭霸的序幕正式拉開。袁紹缺少糧草,在謀士逢紀的建議下,設計了一條「驅虎吞狼」之計。他先是利誘公孫瓚出兵攻打冀州,再利用冀州牧韓馥的懦弱無能,讓他因害怕公孫瓚而主動向自己求援。韓馥不聽手下忠臣的勸告,執意引袁紹入冀州,結果被袁紹兵不血刃地奪取了全部權力,悔之晚矣。
精句解析:
「大丈夫縱橫天下,何待人送糧為食?」
解說: 這是謀士逢紀用來激發袁紹野心的一句話。他認為,真正想成就大業的英雄,不應該被動地等待別人的接濟,而應主動去奪取像冀州這樣富庶的戰略要地。這句話點燃了袁紹的雄心,也體現了漢末亂世中,崇尚實力、強者為王的價值觀。
卻說公孫瓚知袁紹己據冀州,遣弟公孫越來見紹,欲分其地。紹曰:「可請汝兄自來,吾有商議。」越辭歸。行不到五十里,道旁閃出一彪軍馬,口稱:「我乃董丞相家將也!」亂箭射死公孫越。從人逃回見公孫瓚,報越已死。瓚大怒曰:「袁紹誘我起兵攻韓馥,他卻就裏取事;今又詐董卓兵射死吾弟,此冤如何不報!」盡起本部兵,殺奔冀州來。
紹知瓚兵至,亦領軍出。二軍會於磐河之上:紹軍於磐河橋東,瓚軍於橋西。瓚立馬橋上,大呼曰:「背義之徒,何敢賣我!」紹亦策馬至橋邊,指瓚曰:「韓馥無才,願讓冀州於吾,與爾何干?」瓚曰:「昔日以汝為忠義,推為盟主;今之所為,真狼心狗行之徒,有何面目立於世間!」袁紹大怒曰:「誰可擒之?」
段落解析:
袁紹獨吞冀州後,背棄了與公孫瓚平分土地的約定。公孫瓚派弟弟前來討要,不料其弟在歸途中被偽裝成董卓軍隊的人馬射殺。公孫瓚認定這是袁紹的陰謀,憤怒之下起兵討伐。兩位昔日的盟友,如今在磐河之上正式決裂,互相指責對方背信棄義,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精句解析:
「韓馥無才,願讓冀州於吾,與爾何干?」
解說: 這是袁紹的狡辯之詞。他將自己設計奪取冀州的行為,輕描淡寫地說成是韓馥「自願禪讓」,並反問公孫瓚「關你什麼事」。這句話充分暴露了袁紹作為一個政治家的虛偽與蠻橫,也徹底激怒了公孫瓚,使雙方的矛盾再無迴旋餘地。
言未畢,文醜策馬挺鎗,直殺上橋。公孫瓚就橋邊與文醜交鋒。戰不到十餘合,瓚抵擋不住,敗陣而走。文醜乘勢追趕。瓚走入陣中,文醜飛馬逕入中軍,往來衝突。瓚手下健將四員,一齊迎戰;被文醜一鎗,刺一將下馬,三將俱走。文醜直趕公孫瓚出陣後,瓚望山谷而逃。文醜驟馬厲聲大叫:「快下馬受降!」瓚弓箭盡落,頭盔墮地;披髮縱馬,奔轉山坡;其馬前失,瓚翻身落於坡下。文醜急捻鎗來刺。忽見草坡左側轉出一個少年將軍,飛馬挺鎗,直取文醜。
公孫瓚爬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與文醜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瓚部下救軍到,文醜撥馬回去了。那少年也不追趕。瓚忙下土坡,問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趙,名雲,字子龍;本袁紹轄下之人。因見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故特棄彼而投麾下不期於此處相見。」瓚大喜,遂同歸寨,整頓甲兵。
段落解析:
磐河之戰打響,袁紹麾下大將文醜勇不可當,公孫瓚被打得大敗,手下四員健將也一死三逃。就在公孫瓚被追殺至山坡、即將喪命的危急關頭,一位少年將軍從草坡旁殺出,單槍匹馬攔住了文醜,與之大戰五六十回合不分勝負。這位在危難中登場的英雄,正是大名鼎鼎的常山趙子龍。他因看不起袁紹的為人,特來投奔公孫瓚。
精句解析:
「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趙,名雲,字子龍」
解說: 這是三國演義中一次極為重要的英雄登場。趙雲的自我介紹簡潔有力,充滿自信。作者特意安排他在主公最危難的時刻颯爽登場,以一場酣暢淋漓的大戰來展現其超凡的武藝,這種「英雄救主」的橋段,極大地增強了人物的魅力和讀者的好感。
次日,瓚將軍馬分作左右兩隊,勢如羽翼。馬五千餘匹,大半皆是白馬。因公孫瓚曾與羌人戰,盡選白馬為先鋒,號為「白馬將軍」;羌人但見白馬便走,因此白馬極多。袁紹令顏良、文醜為先鋒,各引弓弩手一千,亦分作左右兩隊;令在左者射公孫瓚右軍,在右者射公孫瓚左軍。再令麴義引八百弓手,步兵一萬五千,列於陣中。袁紹自引馬步軍數萬,於後接應。
公孫瓚初得趙雲,不知心腹,令其另領一軍在後。遣大將嚴綱為先鋒。瓚自領中軍,立馬橋上…從辰時擂鼓,直至巳時,紹軍不進。麴義令弓手皆伏於遮箭下,只聽砲響發箭。嚴綱鼓譟吶喊,直取麴義,義軍見嚴綱兵來,都伏而不動;直到來得至近,一聲砲響,八百弓弩手一齊俱發。綱急得回,被麴義拍馬舞刀,斬於馬下,瓚軍大敗。左右兩軍,欲來救應,被被顏良、文醜引弓弩手射住。紹軍並進,直殺到界橋邊麴義馬到,先斬執旗將,把繡旗砍倒。
公孫瓚見砍倒繡旗,回馬下橋而走。麴義引軍直衝到後軍,正撞著趙雲,挺鎗躍馬,直取麴義。戰不數合,一鎗刺麴義於馬下。趙雲一騎馬飛入紹軍,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公孫瓚引軍殺回,紹軍大敗。
卻說袁紹先使探馬看時,回報麴義斬將搴旗,追趕敗兵;因此不作準備,與田豐引著帳下持戟軍士數百人,弓箭手數十騎,乘馬出觀,呵呵大笑曰:「公孫瓚無能之輩!」正說之間,忽見趙雲衝到面前。…趙雲連刺數人,眾軍皆走。後面瓚軍團團圍裹上來。田豐慌對紹曰:「主公且於空牆中躲避!」紹以兜鍪撲地,大呼曰:「大丈夫願臨陣鬥死,豈可入牆而望活乎!」眾軍士齊心死戰,趙雲衝突不入,紹兵大隊掩至,顏良亦引軍來到,兩路并殺。趙雲保公孫瓚殺透重圍,回到界橋。
紹驅兵大進,復趕過橋,落水死者,不計其數。袁紹當先趕來,不到五里,只聽得山背後喊聲大起,閃出一彪人馬,為首三員大將,乃是劉玄德,關雲長,張翼德。因在平原探知公孫瓚與袁紹相爭,特來助戰。當下三匹馬,三般兵器,飛奔前來,直取袁紹。紹驚得魂飛天外,手中寶刀墜於馬下,忙撥馬而逃,眾人死救過橋。公孫瓚亦收軍歸寨。
段落解析:
第二天的戰鬥中,公孫瓚的精銳「白馬義從」中了袁紹大將麴義的埋伏,大將嚴綱被斬,公孫瓚大敗。然而,在後軍的趙雲再次發威,數合之內刺死麴義,並在袁紹軍中七進七出,無人能擋。袁紹本人也因輕敵而一度陷入險境,幸得顏良救駕。就在袁紹追擊公孫瓚之時,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及時趕到,再次上演救主好戲,將袁紹驚得魂飛魄散。
精句解析:
「大丈夫願臨陣鬥死,豈可入牆而望活乎!」
解說: 這是袁紹在被趙雲突襲、身陷重圍時說出的豪言壯語。他將頭盔摔在地上,表示寧願戰死沙場,也不願像懦夫一樣躲在牆後苟活。這句話展現了袁紹作為一方盟主和名門之後的尊嚴與氣魄,激勵了部下的士氣,使他得以脫險。
玄德與趙雲分別,執手垂淚,不忍相離。雲歎曰:「某日誤認公孫瓚為英雄;今觀所為,亦袁紹等輩耳!」玄德曰:「公且屈身事之,相見有日。」灑淚而別。
卻說袁術在南陽,聞袁紹新得冀州,遣使來求馬千匹。紹不與,術怒。自此,兄弟不睦。又遣使往荊州,問劉表借糧二十萬,表亦不與。術恨之,密遣人遺書於孫堅,使伐劉表。其書略曰:前者劉表截路,乃吾兄本初之謀也。今本初又與表私議欲襲江東。公可速興兵伐劉表,吾為公取本初,二讎可報。公取荊州,吾取冀州,切勿誤也!
堅得書曰:「叵耐劉表!昔日斷吾歸路,今不乘時報恨,更待何時!」聚帳下程普,黃蓋,韓當等商議。程普曰:「袁術多詐,未可准信。」堅曰:「吾自欲報讎,豈望袁術之助乎?」便差黃蓋先來江邊,安排戰船,多裝軍器糧草,大船裝載戰馬,剋日興師。
堅臨行,靜引諸子列拜於馬前而諫曰:「今董卓專權,天子懦弱,海內大亂,各霸一方;江東方稍寧,以一小恨而起重兵,非所宜也:願兄詳之。」堅曰:「弟勿多言。吾將縱橫天下,有讎豈可不報!」長子孫策曰:「如父親必欲往,兒願隨行。」堅許之,遂與策登舟,殺奔樊城。
段落解析:
磐河之戰後,各方勢力暫時休戰,但新的矛盾已在醞釀。趙雲對公孫瓚感到失望,與劉備惺惺相惜,為日後的投奔埋下伏筆。與此同時,袁術因袁紹和劉表拒絕其要求而心生怨恨,於是寫信挑撥孫堅去攻打劉表,意圖坐收漁利。孫堅本就對劉表有舊怨,不顧弟弟孫靜的勸阻,決意出兵。年少的長子孫策也請命隨行,初次登上歷史舞台。
精句解析:
「吾將縱橫天下,有讎豈可不報!」
解說: 這句話展現了孫堅的雄心與性格。他不僅僅是為了報私仇,更懷揣著「縱橫天下」的霸業野心。在他看來,有仇不報,有損英雄威名,更無法在亂世中立足。這種剛烈勇猛、快意恩仇的性格,既是他的魅力所在,也為他日後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
黃祖伏弓弩手於江邊,見船傍岸,亂箭俱發。堅令諸軍不可輕動,只伏於船中來往誘之;一連三日,船數十次傍岸。黃祖軍只顧放箭,箭已放盡。堅卻拔船上所得之箭,約十數萬。當日正值順風,堅令軍士一齊放箭。岸上支吾不住,只得退走。
堅軍登岸,程普,黃蓋,分兵兩路,直取黃祖營寨。背後韓當驅兵大進。三面夾攻,黃祖大敗,棄卻樊城,退入鄧城。…黃祖引二將出馬:一個是江夏張虎,一個是襄陽陳生。…孫策望見,按住手中鎗,扯弓撘箭,正射中陳生面門,應弦落馬。張虎見陳生墜地,吃了一驚,措手不及,被韓當一刀,削去半個腦袋。程普縱馬直來陣前捉黃祖。黃祖棄卻頭盔、戰馬,雜於步軍內逃命。
蔡瑁引軍萬餘,出襄陽城外…程普挺鐵脊矛出馬,與蔡瑁交戰。不到數合,蔡瑁敗走。堅驅大軍,殺得尸橫遍野。蔡瑁逃入襄陽。蒯良謂劉表曰:「某夜觀天象,見一將星欲墜。以分野度之,當應在孫堅。」
忽一日,狂風驟起,將中軍帥字旗竿吹折。韓當曰:「此非吉兆,可暫班師。」堅曰:「吾屢戰屢勝,取襄陽只在旦夕;豈可因風折旗竿,遽爾罷兵!」遂不聽韓當之言,攻城愈急。
劉表寫書,問誰敢突圍而出。健將呂公,應聲願往。蒯良曰:「汝既敢去,可聽吾計…」呂公領了計策,拴束軍馬。黃昏時分,密開東門,引兵出城。孫堅在帳中,忽聞喊聲,急上馬引三十餘騎,出營來看。…堅馬快,單騎獨來…大叫:「休走!」呂公勒回馬來戰孫堅。交馬只一合,呂公便走,閃入山路去。堅隨後趕入…忽然一聲鑼響,山上石子亂下,林中亂箭齊發。堅身中石箭,腦漿迸流,人馬皆死於峴山之內;壽止三十七歲。
呂公截住三十騎,並皆殺盡,於起連珠號砲。城中黃祖,蒯越,蔡瑁,分頭引兵殺出,江東諸軍大亂。黃蓋聽得喊聲震天,引水軍殺來,正迎著黃祖。戰不兩合,生擒黃祖。程普保著孫策,急待尋路,正遇呂公。程普縱馬向前,戰不到數合,一矛刺呂公於馬下。兩軍大戰,殺到天明,各自收軍。劉表軍自入城。孫策回到漢水,方知父親被亂箭射死,屍首已被劉表軍士扛抬入城去了,放聲大哭。
軍吏桓楷出曰:「某與劉表有舊,願入城為使。」策許之。桓楷入城見劉表,具說其事。表曰:「文臺屍首,吾已用棺木盛貯在此。可速放回黃祖,兩家各罷兵,再休侵犯。」桓楷拜謝欲行,階下蒯良出曰:「不可!不可!吾有一言,令江東諸軍片甲不回一一请先斩桓楷,然后用计。」
段落解析:
孫堅大軍勢如破竹,初戰便用智謀騙光了黃祖的箭矢,隨後大敗敵軍,孫策也在此戰中初顯神威。然而,在圍攻襄陽時,接連出現了將星欲墜、帥旗被風吹折等不祥之兆。孫堅不信天命,執意猛攻,結果在追擊敵將呂公時,中了埋伏,在峴山被亂箭和滾石射殺,一代猛虎就此殞命,年僅三十七歲。其子孫策只能用俘虜的黃祖換回父親的屍首,飲恨退兵。
精句解析:
「某夜觀天象,見一將星欲墜。以分野度之,當應在孫堅。」
解說: 這是小說中常用的「天命」敘事手法。蒯良通過觀察星象,預言了孫堅的死亡。這種寫法一方面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宿命感,另一方面也從側面反映了孫堅此次出兵是「逆天而行」,不占天時,為他的失敗做了鋪墊。
「吾屢戰屢勝,取襄陽只在旦夕;豈可因風折旗竿,遽爾罷兵!」
解說: 這句話充分體現了孫堅剛愎自用的性格缺陷。在收到明顯的警示信號後,他過於相信自己過往的戰績和眼前的優勢,拒絕了部下的謹慎建議。正是這種驕傲和輕敵,使他輕易地單騎追敵,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