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 - 第十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讎曹操興師

李郭亂政,西涼舉義;少年馬超,初顯神威;曹操興兵,血洗徐州。
卻說李、郭二賊欲弒獻帝。張濟、樊稠諫曰:「不可。今日若便殺之,恐眾人不服;不如仍舊奉之為主,賺諸侯入關,先去其羽翼,然後殺之,天下可圖也。」李、郭二人從其言,按住兵器。帝在樓上宣諭曰:「王允既誅,軍馬何故不退?」李傕、郭汜曰:「臣等有功王室,未蒙賜爵,故不敢退軍。」帝曰:「卿欲封何爵?」
李、郭、張、樊、四人各自寫職銜獻上,勒要如此官品。帝只得從之,封李傕為車騎將軍池陽侯,領司隸校尉,假節鉞;郭汜為後將軍,假節鉞:同秉朝政;樊稠為右將軍萬年侯;張濟為驃騎將軍平陽侯,領兵屯弘農。其餘李蒙、王方等,各為校尉。然後謝恩,領兵出城。
又下令追尋董卓屍首,獲得些零碎皮骨,以香木雕成形體,安湊停當,大設祭祀,用王者衣冠棺槨,選擇吉日,遷葬郿塢。臨葬之期,天降大雷雨,平地水深數尺,霹靂震開其棺,屍首提出棺外。李傕候晴再葬,是夜又復如是。三次改葬,皆不能葬。零皮碎骨,悉為雷火消滅。天之怒卓,可謂甚矣!
段落解析:
本段描寫了董卓死後,其部將李傕、郭汜等人挾持獻帝、把持朝政的亂象。他們並未立即篡位,而是選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顯示出他們的權謀。而董卓屍骨三次下葬不成,最終被雷火消滅的描寫,則帶有強烈的宿命論色彩,象徵著其罪惡滔天,天理不容,為其亂政畫上一個充滿警示意味的句點。
精句解析:
「天之怒卓,可謂甚矣!」
解說: 「上天對董卓的憤怒,可以說是到了極點了!」這句話是本段的點睛之筆。作者透過超自然現象,對董卓的殘暴一生做出最終的道德審判,既反映了當時人們「天人感應」的思想,也強烈表達了作者對其惡行的憎惡。
且說李傕、郭汜既掌大權,殘虐百姓,密遣心腹待帝左右,觀其動靜。獻帝此時舉動荊棘。朝廷官員,並由二賊陞降。因採人望,特宣朱雋入朝,封為太僕,同領朝政。
一日,人報西涼太守馬騰、并州刺史韓遂二將引軍十餘萬,殺奔長安來,聲言討賊。原來二將先曾使人入長安,結連侍中馬宇、諫議大夫种邵、左中郎將劉範三人為內應,共謀賊黨。三人密奏獻帝,封馬騰為征西將軍、韓遂為鎮西將軍,各受密詔,併力討賊。
段落解析:
在李、郭亂政的背景下,一股新的力量登場。西涼馬騰與韓遂以「勤王討賊」為名,聯合朝中內應,起兵十餘萬進攻長安。這代表了地方諸侯對中央亂局的又一次武力干涉。與之前討董卓聯盟不同,這次的行動有皇帝的密詔,在名義上更具合法性,也預示著新一輪的關中大戰即將爆發。
精句解析:
「獻帝此時舉動荊棘。」
解說: 這句話生動地描繪了漢獻帝的處境。他的每一個動作都如同走在荊棘叢中,動輒得咎,時時受到監視,毫無人君之尊。這也解釋了為何他要冒險下達密詔,期望藉由外力來擺脫傀儡的命運。
當下李傕,郭汜,張濟,樊稠聞二軍將至,一同商議禦敵之策。謀士賈詡曰:「二軍遠來,只宜深溝高壘,堅守以拒之。不過百日,彼兵糧盡,必將自退,然後引兵追之,二將可擒矣。」李蒙、王方出曰:「此非好計。願借精兵萬人,立斬馬騰、韓遂之頭,獻於麾下。」賈詡曰:「今若即戰,必當敗績。」李蒙、王方齊聲曰:「若吾二人敗,情願斬首;吾若戰勝,公亦當輸首級與我。」李傕、郭汜從其言,點一萬五千人馬與李蒙、王方。
二人忻喜而去,離長安二百八十里下寨。西涼兵到,兩個引軍迎去。馬騰、韓遂聯轡而出,指李蒙、王方罵曰:「反國之賊!誰去擒之?」言未絕,只見一位少年將軍,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體猿臂;彪腹狼腰;手執長鎗,坐騎駿馬,從陣中飛出。原來那將即馬騰之子馬超,字孟起,年方十七歲,英勇無敵。
王方欺他年幼,躍馬迎戰。戰不到數合,早被馬超一鎗刺於馬下。馬超勒馬便回。李蒙見王方刺死,一騎馬從馬超背後趕來。超只做不知。馬騰在陣門下大叫:「背後有人追趕!」聲猶未絕,只見馬超已將李蒙擒在馬上。原來馬超明知李蒙追趕,卻故意俄延;等他馬近,舉鎗刺來,超將身一閃,李蒙搠個空,兩馬相並,被馬超輕舒猿臂,生擒過去。軍士無主,望風奔逃。馬騰、韓遂乘勢追殺,大獲勝捷,直逼隘口下寨,把李蒙斬首號令。
段落解析:
此段是少年英雄馬超的首次亮相,也是他的成名之戰。小說透過謀士賈詡的正確判斷與李蒙、王方的剛愎自用作對比,突顯了後者的無能。接著,用極具畫面感的筆墨描寫了馬超的英姿與武藝。他迅速斬殺王方,再智擒李蒙,整個過程乾淨俐落,充分展現了「錦馬超」的勇武與智謀,為三國故事增添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少年英雄。
精句解析:
「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體猿臂;彪腹狼腰;手執長鎗,坐騎駿馬,從陣中飛出。」
解說: 這段對馬超外貌和氣勢的描寫,是古典小說中塑造英雄人物的典型手法。從容貌到身形,再到兵器坐騎,寥寥數語便刻畫出一位英氣逼人、威風凜凜的少年將軍形象,讓讀者對其接下來的表現充滿期待。
李傕、郭汜聽知李蒙、王方皆被馬超殺了,方信賈詡有先見之明,重用其計,只理會緊守關防,由他搦戰,並不出迎。果然西涼軍未及兩月,糧草俱乏,商議回軍。恰好長安城中馬宇家僮出首家主與劉範、种邵,外連馬騰、韓遂,欲為內應等情。李傕、郭汜大怒,盡收三家少良賤斬於市,把三顆首級,直來門前號令。
馬騰、韓遂見軍糧已盡,內應又泄,只得拔寨退軍。李傕、郭汜令張濟引軍趕馬騰,樊稠引軍趕韓遂,西涼軍大敗。馬超在後死戰,殺退張濟。
樊稠去趕韓遂,看看趕上,相近陳倉,韓遂勒馬向樊稠曰:「吾與公乃同鄉之人,今日何太無情?」樊稠也勒住馬答道:「上命不可違!」韓遂曰:「吾此來亦為國家耳,公何相逼之甚也?」樊稠聽罷,撥轉馬頭,收兵回寨,讓韓遂去了。不隄防李傕之姪李別,見樊稠放走韓遂,回報其叔。李傕大怒,便欲興兵討樊稠。
賈詡曰:「目今人心未寧,頻動干戈,深為不便;不若設一宴,請張濟、樊稠慶功,就席間擒稠斬之,毫不費力。」李傕大喜,便設宴請張濟、樊稠。二將忻然赴宴。酒半闌,李傕忽然變色曰:「樊稠何故交通韓遂,欲謀造反?」稠大驚;未及回言,只見刀斧手擁出,早把樊稠斬首於案下。嚇得張濟俯伏於地。
段落解析:
勤王之師因糧草不繼與內應敗露而失敗。在追擊過程中,樊稠因與韓遂的同鄉之誼而私放對方,這一念之仁卻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李傕採納賈詡的毒計,以慶功宴為名,誘殺了樊稠。此事件深刻揭示了李傕集團內部的猜忌、殘忍與權力鬥爭。樊稠的死,不是因為戰敗,而是因為在亂世中流露出的一絲人情味,極具諷刺意味。
精句解析:
「吾與公乃同鄉之人,今日何太無情?」
解說: 韓遂在絕境中,不談國事,不論對錯,只打「同鄉牌」。這句話在亂世背景下格外有力。它觸動了樊稠心中超越軍令的鄉土情感,最終讓他做出了放走韓遂的決定。這也反映了在漢末亂世,地緣關係有時甚至比君臣大義更能影響人的行為。
李傕、郭汜自戰敗西涼兵,諸侯莫敢誰何。賈詡屢勸撫安百姓,結納賢豪。自是朝廷微有生意。不想青州黃巾又起,聚眾數十萬,頭目不等,劫掠良民。太僕朱雋,保舉一人,可破群賊。李傕、郭汜問是何人。朱雋曰:「要破山東群賊,非曹孟德不可。」李傕大喜,星夜草詔,差人齎往東郡,命曹操與濟北相鮑信一同破賊。
操領了聖旨,會合鮑信,一同興兵,擊賊於壽陽。鮑信殺入重地,為賊所害。操追趕賊兵,直到濟北,降者數萬。操即用賊為前驅,兵馬到處,無不降須。不過百餘日,招安到降兵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操擇精銳者,號為「青州兵」,其餘盡令歸農。操自此威名日重。
操在兗州,招賢納士。有叔姪二人來投曹操:乃荀彧、荀攸。操與荀彧語大悅,曰:「此吾之子房也!」後程昱、郭嘉、劉曄、滿寵、呂虔、毛玠等謀士,及于禁、典韋等猛將皆來歸附。曹操部下文有謀臣,武有猛將,威鎮山東。
段落解析:
在關中混亂之際,故事的焦點轉移到山東的曹操身上。他奉詔討伐青州黃巾軍,不僅成功平亂,更收編降卒三十餘萬,組建了著名的「青州兵」,軍事實力大增。更重要的是,他廣招賢才,荀彧、郭嘉、典韋等一大批頂級謀臣猛將在此期間匯入其麾下。這標誌著曹操集團完成了從一般諸侯到超級勢力的蛻變,為其日後爭霸天下奠定了堅實的人才與軍事基礎。
精句解析:
「此吾之子房也!」
解說: 「子房」是漢高祖劉邦的首席謀臣張良的字。曹操見到荀彧後,將他比作張良,這不僅是對荀彧才智的最高讚譽,也含蓄地表露了自己志在天下、欲效仿漢高祖劉邦建立霸業的雄心。
乃遣泰山太守應劭,往瑯琊郡迎父曹嵩。嵩自陳留避難,隱居瑯琊;當日接了書信,便與弟曹德及一家老小四十餘人,帶從者百餘人,車百餘輛,逕望兗州而來。道經徐州,太守陶謙,為人溫厚純篤,向欲結納曹操,遂出境迎接,大設筵宴,特差都尉張闓,將部兵五百護送。
曹嵩率家小行到華、費間,時夏末秋初,大雨驟至,只得投一古寺歇宿。張闓原是黃巾餘黨,見財起意,於夜間殺入寺中,將曹嵩一家盡數殺害,取了財物,放火燒寺後逃奔淮南。
曹操奸雄世所誇,曾將呂氏殺全家。
如今闔戶逢人殺,天理循環報不差。
當下有逃命的軍士報與曹操。操聞之,哭倒於地。眾人救起。操切齒曰:「陶謙縱兵殺吾父,此讎不共戴天!吾今悉起大軍,洗蕩徐州,方雪吾恨!」遂留荀彧、程昱領軍三萬守衛根據地,其餘盡殺奔徐州來,令曰:「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屠戮。」
陳宮前來勸諫,操怒曰:「公昔棄我而去,今有何面目復來相見?陶謙殺吾一家,誓當摘膽剜心,以雪吾恨!公雖為陶謙游說,其如吾不聽何?」
且說操大軍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掘墳墓。陶謙在徐州,聞之仰天慟哭曰:「我獲罪于天,致使徐州之民,受此大難!」急聚眾官商議。曹豹願出戰,陶謙只得引兵出迎。兩軍交鋒,忽然狂風大作,各自收兵。陶謙入城,與眾計議曰:「吾當自縛往操營,任其剖割,以救徐州百姓之命。」
本為納交反成怨,那知絕處又逢生?
畢竟此人是誰,且聽下文分解。
段落解析:
本段是情節的重大轉折。陶謙本意結好曹操,其部將張闓卻貪財害命,殺害了曹操之父曹嵩全家。這一突發事件將曹操的個人悲痛轉化為一場殘酷的戰爭。曹操遷怒於陶謙,不聽陳宮勸阻,發動了針對徐州無辜百姓的無差別屠戮,展現了他性格中殘忍、暴戾的一面。一場本可避免的誤會,演變成了席捲整個徐州的血腥災難,也為後續劉備入主徐州埋下了伏筆。
精句解析:
「陶謙縱兵殺吾父,此讎不共戴天!吾今悉起大軍,洗蕩徐州,方雪吾恨!」
解說: 這是曹操在極度悲憤下發出的復仇宣言。他將部將的個人罪行,直接歸咎於其主君陶謙,並將仇恨擴大到整個徐州。這句話不僅點燃了徐州之戰的導火線,也深刻揭示了曹操「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性格特質,為了復仇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哪怕是屠戮平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