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回十一:徐庶走馬薦諸葛,劉備三顧茅廬

《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徐庶走馬薦諸葛,劉備三顧茅廬 | CCC Blog

徐庶走馬薦諸葛,劉備三顧茅廬

一位身著漢代服飾的男子,騎著一匹馬,在樹林邊回頭望向後方,象徵著他即將離去並推薦一位更重要的人物。

官渡一戰後,劉備脫離了袁紹,輾轉來到荊州依附劉表,暫時屯兵於新野這座小縣城。雖然有關、張、趙雲等猛將相隨,但他心中始終有一塊缺憾——身邊缺少一位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頂尖謀士。他常常感嘆,自己就像一隻迷途的鳥,不知該飛向何方。

就在此時,一位奇人出現在新野的市集上。此人葛巾布袍,長歌而來,自稱單福。劉備見其談吐不凡,便拜為軍師。這位單福,正是隱姓埋名的穎川謀士徐庶。徐庶一到,便立刻展現了驚人的才華。他輕鬆識破了曹仁擺下的「八門金鎖陣」,並指揮趙雲將其衝得七零八落。曹仁不甘失敗,前來劫寨,又被徐庶將計就計,殺得大敗而回。劉備得此一人,如魚得水,感覺興復漢室的事業,終於有了清晰的方向。

消息傳到許都,曹操大驚,他沒想到小小的劉備竟能屢次挫敗他的大軍。謀士程昱告訴他:「劉備身邊必有高人相助,此人非穎川徐庶莫屬!」曹操深知徐庶之才,決心不惜一切代價將他奪過來。他知道徐庶是個至孝之人,便心生一計,派人將徐庶的老母親騙至許都,軟禁起來,並模仿其母筆跡,寫了一封家書,派人送往新野,謊稱母親病重,催促徐庶速歸。

徐庶接到「母親」的書信,頓時方寸大亂,淚如雨下。他手捧書信,來到劉備面前,哭著辭行:「庶本想為皇叔效犬馬之勞,奈何慈母被曹賊所囚,性命堪憂。為全孝道,我不得不去。此去,縱使曹操逼迫,我徐庶也立誓終身不為他設一謀!」

劉備聞言,如遭雷擊,他苦苦挽留,卻也深知忠孝難以兩全。他含淚為徐庶餞行,親自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望不見徐庶的背影,仍立於林畔,不忍離去,甚至對左右感嘆:「真想砍掉這片樹林,免得遮擋我望元直的視線!」

就在劉備悲傷之際,徐庶竟拍馬而回。劉備大喜,以為他改變了主意。徐庶卻勒住馬,說道:「我因心緒煩亂,忘了一件大事。離此地二十里的隆中,有一位曠世奇才,人稱『臥龍先生』,此人姓諸葛,名,字孔明。我之才學,與他相比,不過是螢火之於皓月。皇叔若能得他相助,何愁天下不定?」說罷,徐庶再次拜別,策馬而去,只留下劉備在原地,心中充滿了對這位「臥龍先生」的無限遐想。

為了尋訪這位能安天下的高人,劉備立刻帶著關羽、張飛,備上厚禮,親赴隆中。第一次前往,只見到了諸葛亮的書童,被告知先生早已出遊,歸期不定。數日後,劉備聽聞孔明已回,便不顧天寒地凍,冒著凜冽的風雪,第二次前往拜訪。這次,他遇到了孔明的弟弟諸葛均和好友崔州平等人,卻依然不見孔明蹤影。張飛早已不耐煩:「一個村夫,何必兄長如此屈尊!下次他若不來,我用一條麻繩將他捆來便是!」劉備怒斥道:「你怎能如此無禮!昔日周文王尚且尊敬姜子牙,我求見大賢,怎能不敬?」

又過了數日,劉備齋戒三日,薰沐更衣,第三次來到臥龍崗。這次,書童說先生正在草堂上午睡。劉備不敢驚擾,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階下,靜靜等候。關、張二人在門外等得焦急,張飛甚至想去屋後放火,被關羽死死攔住。劉備卻始終肅立,紋絲不動。

不知過了多久,孔明終於醒來,口吟「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的詩句,方才整頓衣冠,出門迎接。劉備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飄飄然有神仙之概,一見之下,便知徐庶所言不虛。兩人分賓主坐定,劉備懇切地請教安邦定國之策。

孔明取出一幅地圖,為劉備深入剖析了天下大勢:「曹操佔據北方,已得天時,不可與之爭鋒;孫權坐擁江東,已得地利,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之。將軍乃漢室宗親,仁義布於四海,可佔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再取西川為基業,與曹、孫形成鼎足之勢。然後內修政理,外結孫權,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從荊州北伐,將軍親率益州之眾出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一番話,便是著名的「隆中對」。劉備聽罷,如撥雲見日,茅塞頓開,他起身拜謝道:「先生之言,使我如夢初醒!」他懇請孔明出山相助。孔明見其意誠,終於點頭應允:「願為將軍效犬馬之勞。」

劉備大喜過望,感嘆道:「我得到孔明,真如魚兒得到了水啊!」

精選文章

《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