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挾天子,奠定霸業根基
呂布的殞命,標誌著中原地區一個驍勇時代的結束,也為另一個權謀時代拉開了序幕。曹操平定徐州後,聲威大振,但他深知,在亂世中,僅有武力是遠遠不夠的。此時的漢獻帝,在經歷了董卓、李傕、郭汜等權臣的輪番操控後,早已是名存實亡的傀儡,輾轉流落於殘破的舊都洛陽。
曹操的謀士荀彧向他進獻了一條足以改變天下格局的妙計:「昔日晉文公因尊奉周襄王而號令諸侯,漢高祖為義帝發喪而天下歸心。如今將軍若能親赴洛陽,迎天子至許昌建都,這便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天下誰敢不從?」
曹操聞言,茅塞頓開。他立刻意識到,這不僅是保護皇帝,更是將「大義」這面旗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親率大軍,前往洛陽護駕,將漢獻帝迎接到自己勢力範圍的腹地——許都。自此,漢獻帝的詔書,便成了曹操的命令;天下諸侯,無論是真心還是假意,名義上都必須聽從這位曹丞相的調遣。這一步棋,便是著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為曹操的霸業奠定了最堅實的政治基礎。
遷都許昌後,曹操並未急於再次發動戰爭。他深知,國家的根本在於民生與人才。一方面,他廣招天下賢士,不論出身,唯才是舉。像荀彧、郭嘉、程昱這樣的一流謀士,以及夏侯惇、夏侯淵、曹仁、許褚、典韋等勇猛戰將,紛紛聚集在他的麾下,組成了一個文武兼備、無比強大的核心團隊。
另一方面,針對連年戰亂導致的田地荒蕪、糧食短缺問題,曹操採納了棗祗、韓浩的建議,大力推行「屯田制」。他招募流民,將無主的荒地收歸國有,讓軍隊在不作戰時進行耕種,一部分軍士屯田,一部分軍士守衛。這一舉措,極大地解決了軍糧問題,也讓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短短數年,許都周邊便倉廩充實,民心安定,為曹操的南征北戰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後勤保障。
在曹操的治理下,北方呈現出久違的穩定與繁榮。然而,在這看似平靜的表面下,暗流早已洶湧。漢獻帝雖名為天子,卻事事受制於人,心中充滿了不甘與恐懼;而那些仍心向漢室的忠臣,也在暗中尋找著機會。曹操的霸業根基雖已奠定,但他前方的道路,依舊充滿了挑戰與危機,其中最大的威脅,正來自於北方那位四世三公的強大對手——袁紹,以及那位此刻正在自己府上,韜光養晦的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