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戰群儒,孔明智激孫權
曹操大軍壓境,劉備敗走夏口,情勢危急萬分。他深知,僅憑自己殘存的兵力,絕無可能抵擋曹操的百萬雄師。唯一的生路,便是說服江東的孫權,結成聯盟,共同抗敵。然而,孫權會如何抉擇?是戰是降?誰又有能力在這關鍵時刻,促成這幾乎不可能的合作?
諸葛亮自告奮勇,願獨自一人,渡江前往柴桑,說服孫權。劉備憂心忡忡,關羽和張飛更是認為此行太過兇險,如同羊入虎口。孔明卻是胸有成竹,輕搖羽扇道:「主公勿憂,亮此行必不辱使命。」
在前往江東的船上,引薦人魯肅憂心忡忡地對孔明說:「先生見到我們主公時,千萬不要說曹操兵多將廣的實情,以免動搖軍心。」孔明微微一笑,回答道:「子敬放心,我自有應對之策。」
其實,早在孔明到達之前,曹操的檄文就已送達江東,要求孫權「會獵於江夏」。江東的文臣集團,以張昭為首,大多畏懼曹操的聲勢,力主投降。他們認為,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如今又得了荊州,長江天險已與之共享,根本無法抵擋。
魯肅深知其中利害,便沒有立刻帶孔明去見孫權,而是先將他引至一處廳堂。堂內,張昭、顧雍等二十餘位江東名士早已峨冠博帶,端坐在此,準備給這位來自敗軍之將的使者一個下馬威。
張昭見孔明丰神俊朗,氣宇軒昂,便率先發難,語帶譏諷地問道:「聽聞先生高臥隆中時,常自比管仲、樂毅,可有此事?如今劉備得了先生,反倒棄甲拋戈,望風而逃,不知先生有何高見?」
孔明心中明鏡似的,知道不先辯倒這群主降的儒生,便無法說動孫權。他朗聲笑道:「鵬鳥高飛萬里,又豈是燕雀所能理解的?我家主公仁義為本,不忍奪取同宗基業;又愛民如子,不忍棄數十萬百姓於不顧,才暫時退守夏口,以待天時。至於曹操,不過是收拾了袁紹的殘兵,收編了劉表的烏合之眾,雖號稱百萬,實不足為懼!」
座上眾人輪番上陣,從虞翻、步騭到薛綜、陸績,個個言辭犀利,引經據典,試圖在言辭上壓倒孔明。然而,孔明談笑自若,應答如流。他時而痛斥曹操為漢賊,時而讚揚劉備為皇叔;時而嘲諷對方是只會紙上談兵的腐儒,時而又揭示他們內心畏懼強權的本質。一番唇槍舌劍下來,竟說得江東一眾名士個個面紅耳赤,啞口無言。這場精彩的辯論,史稱「舌戰群儒」。
就在眾人無言以對之際,老將黃蓋自外而入,大喝道:「曹操大軍壓境,各位不想退敵之策,卻在此與客人作口舌之爭,是何道理!」他將孔明迎出,逕直帶往孫權的帥帳。
孫權見孔明,果然先問曹軍虛實。孔明卻反其道而行,將曹軍的實力誇大了數倍:「馬步水軍,不下百萬之眾,能征慣戰之將,亦有千餘員。」魯肅在旁聽得心驚肉跳,頻頻以目示意,孔明卻視若無睹。
孫權臉色一沉,問道:「若彼有吞併之意,戰與不戰,請先生為我一決。」
孔明從容答道:「將軍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原抗衡,不如早早與曹操決裂;若不能,又何不聽從眾謀士之言,俯首稱臣,北面事之?」孫權尚未回答,孔明又追問一句:「劉豫州乃漢室宗親,尚且不屈,奮力抗爭。將軍手握六郡之地,兵精糧足,卻猶豫不決,恐怕要被天下人恥笑了。」
這番話,句句刺在孫權的心坎上。他勃然變色,猛地站起,拂袖退入後堂。魯肅大驚,責怪孔明言辭過激。孔明卻笑道:「我自有破曹之計,但他不問我,我怎能說?像孫將軍這樣的英雄,只能用言語激他,卻不能用言辭說服他。」
果然,孫權在後堂冷靜下來後,立刻意識到孔明是在用激將法。他再次請出孔明,誠懇求教。孔明這才為他深入分析了曹軍的四大弊病:北兵不習水戰、遠來疲憊、水土不服、後方不穩。他斷言:「曹軍雖眾,實乃疲憊之師,破之必矣!將軍若能與我家主公同心協力,則鼎足之勢可成,漢室之業可興!」
孫權聽罷,大喜過望,拍案而起:「先生之言,頓開茅塞!我意已決,誓與曹賊不兩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