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時十四回

【三國演義解析】第十四回: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 (2025) - 張飛醉失徐州

奉天子與失徐州:一場權謀的巔峰對決與一場性格的悲劇

曹操奉天子,劉備失徐州

【引言:當政治天才遇上兄弟情深】

第十三回的結尾,漢獻帝的逃亡之路已到山窮水盡。第十四回,故事的兩位核心主角——曹操劉備,將在這片權力的廢墟上,做出影響他們一生、乃至整個時代走向的關鍵抉擇。

這是一場令人拍案叫絕的巔峰對決。一方,是曹操上演了他政治生涯中最重要、最高明的一場大戲——「奉天子以令不臣」,將一個一文不名的流亡皇帝,變成了自己手中最強大的政治武器。

而另一方,剛剛靠「仁義」贏得徐州的劉備,卻將因為他最看重的兄弟情義,迎來一場幾乎萬劫不復的災難。這一回,不僅是曹操的權謀勝利,更是一場關於政治天才與性格悲劇的深刻對照。

第一幕:廢墟中的「奇貨」-天下最珍貴的政治資產

情節提要:

漢獻帝在忠臣的保護下,終於逃回了故都洛陽。然而,迎接他的不是帝國的榮光,而是一片「宮室燒盡,街市荒蕪,滿目皆是蒿草」的廢墟。百官朝賀,竟只能「立於荊棘之中」。更致命的是,朝廷連飯都吃不飽,官員們不得不親自出城挖草根、剝樹皮充飢,餓死者不計其數。漢室的尊嚴,在此刻已蕩然無存。

💡 觀點啟發:荀彧的驚天之策——「奉天子以從眾望」

就在所有諸侯都對這個「爛攤子」避之唯恐不及時,曹操的首席謀士荀彧,卻提出了他一生中最具決定性的戰略構想:「奉天子以從眾望」。

這句話的含義是:供奉天子,來順應天下人心的期望。

  • 政治的制高點: 荀彧敏銳地意識到,皇帝雖然沒有實權,但他本身就是「正統」和「大義」的化身。誰能控制皇帝,誰就佔據了道德和法理的制高點。
  • 從「賊」到「官」的轉變: 控制了皇帝,未來所有的軍事行動,都可以用「天子詔書」的名義發動。出兵討伐他人,不再是諸侯間的私鬥,而是代表朝廷「剿滅叛賊」。

荀彧的這一建議,直接將曹操從一個地方軍閥,提升到了「漢室忠臣」的戰略高度,是他日後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理論基礎。

第二幕:從洛陽到許都-一場精心設計的權力轉移

情節提要:

接到勤王詔書的曹操,如獲至寶,立刻盡起大軍,浩浩蕩蕩地殺向洛陽。他先是輕鬆擊潰了李傕、郭汜的殘部,以「救駕功臣」的姿態,拜見了漢獻帝。隨後,在謀士董昭的建議下,他以「京師無糧,轉運艱辛」為由,向獻帝提議,將首都從殘破的洛陽,遷往自己勢力範圍內的大本營——許都

💡 觀點啟發:遷都——完成對皇權的「私有化」

曹操的「遷都」之舉,是一次堪稱完美的政治操盤,其背後是冷酷的戰略計算。

  • 理由無可辯駁: 洛陽確實已是廢墟,糧食短缺是事實,這個理由讓滿朝文武無法反對。
  • 物理隔絕: 將皇帝從一個四戰之地的「公共區域」,轉移到自己重兵把守的「私密空間」,徹底隔絕了其他諸侯與皇帝接觸的可能性。
  • 權力洗牌: 在新的首都,所有政府機構、官員任命,都將由曹操一手操辦。他藉此機會,將自己的心腹安插進朝廷中樞,完成了對漢室政權的全面掌控。

從洛陽到許都,漢獻帝名義上是換了一個更安穩的辦公地點,實質上,是從一個公共的政治符號,徹底變成了曹操的私人政治資產。

第三幕:驅虎吞狼-算計人心的頂級陽謀

情節提要:

安頓好皇帝後,曹操立刻將矛頭指向了東方的兩大隱患——劉備與呂布。荀彧再次獻上連環毒計。第一計「二虎競食」,讓劉備殺呂布,劉備因不忍行不義之事而拒絕。隨後,荀彧又獻上第二計「驅虎吞狼」:暗中派人挑撥袁術,謊稱劉備要攻打他;同時,再以天子的名義,下詔書命令劉備去討伐袁術。

💡 觀點啟發:最高明的計謀,是讓敵人別無選擇

「驅虎吞狼」之計,堪稱陽謀的典範。它的高明之處在於,它利用了所有人都無法抗拒的規則和人性弱點:

  • 利用劉備的「義」: 曹操知道,劉備絕不會違抗「天子詔書」(王命)。這道聖旨,逼得劉備必須離開徐州,親自出征。
  • 利用呂布的「不義」: 曹操算準了,一旦劉備主力離開,留下一個空虛的徐州,以呂布見利忘義的本性,必然會趁機反客為主。

整個計謀中,曹操幾乎沒有動用自己的一兵一卒,僅僅通過情報傳遞和一紙詔書,就成功地挑起了徐州內部的火併,坐收漁翁之利。

第四幕:一場酒,一座城-張飛註定失敗的承諾

情節提要:

接到討伐袁術的聖旨,劉備雖然明知是計,卻因「王命不可違」而不得不出征。臨行前,他面臨著守城的艱難抉擇。關羽要隨軍出謀劃策,他最終只能將徐州託付給三弟張飛,並千叮萬囑:「一者酒後剛強,鞭打士卒;二者作事輕易,不從人諫。」張飛拍著胸脯立下軍令狀:「自今以後,不飲酒,不打軍士,諸般聽人勸諫。」

💡 觀點啟發:劉備的困境——情感與理智的撕裂

這一幕,是劉備集團的第一次重大危機,它暴露了這個團隊最核心的弱點。

  • 情感綁架: 劉備深知張飛的性格缺陷,理智告訴他張飛不堪重任。但面對兄弟的誓言與情義,他無法做出最理性的決策。
  • 人才匱乏: 此時的劉備集團,除了關、張,幾乎沒有能獨當一面的大將。這種人才的單薄,讓他在用人上捉襟見肘。

劉備的仁義和對兄弟的信任,是他最大的優點,但在這一刻,也變成了他最致命的軟肋。

情節提要(續):

然而,誓言墨跡未乾,張飛便將兄長的囑託拋諸腦後。他在府中大宴賓客,強行勸酒,並因部將曹豹(呂布的岳父)滴酒不沾而大怒,將其鞭打五十。被羞辱的曹豹懷恨在心,當晚便寫信給小沛的呂布,充當內應。呂布得信,立刻率軍乘夜襲城。張飛醉臥府中,被驚醒時已無力回天,只能在十八騎燕將的保護下,棄了城池、棄了家眷,狼狽殺出東門。

【結語:得與失的辯證法】

第十四回,是得與失的完美交響。

曹操失去了父親,卻得到了整個漢室朝廷,完成了從地方諸侯到權力核心的驚天一躍。他的成功,建立在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對政治利益的冷酷計算之上。

而劉備,剛剛得到了徐州,轉瞬間又因為兄弟的性格缺陷而失去了一切,再次變回了無家可歸的漂泊者。他的失敗,源於他將個人情感置於了團隊利益之上。

故事的結尾,張飛拔劍欲自刎,被劉備攔下。這場慘痛的失敗,雖然讓他們失去了基業,卻也淬鍊了他們的兄弟情義。而對於曹操來說,他雖然贏得了天下,但一個潛在的、以「仁義」為號召的對手,也將因此,在屢敗屢戰中,變得更加堅韌。

精選文章

《三國演義》第時十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