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時十三回

【三國演義解析】第十三回:獻帝東歸,狼狽逃亡 (2025) - 皇權尊嚴的徹底崩塌

天子的逃亡之路:一場皇權徹底崩潰的悲劇

漢獻帝在亂世中狼狽逃亡的場景

【引言:當「挾天子」變成了一場鬧劇】

第九回,王允的死,讓長安城陷入了權力的真空。第十三回,這場真空演變成了一場圍繞著漢獻帝這位「天子」的爭奪戰與逃亡記。這不再是董卓時代那種「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宏大權謀,而是一場更加赤裸、更加混亂的鬧劇。

在這一回中,我們將跟隨漢獻帝,踏上一段堪稱史上最狼狽的「東歸之路」。我們將看到,當帝國的秩序蕩然無存時,皇帝的尊嚴會被如何踐踏;所謂的「勤王之師」,又是如何迅速地從「拯救者」,變成了新的「加害者」。

這是一段令人不忍卒睹的悲慘旅程,但正是在這片權力的廢墟之上,才為日後一位真正梟雄的登場,創造了完美的時機。

第一幕:狼群的內鬥-一場比誰更爛的權力遊戲

情節提要:

故事開頭,控制長安的兩大權臣——李傕郭汜,在短暫的蜜月期後,再次因為猜忌而爆發了全面戰爭。這場戰爭的目的極為荒唐:李傕搶先一步劫持了漢獻帝,郭汜便憤而劫持了滿朝公卿。雙方在長安城下每日廝殺,擄掠居民,將京城變成了人間地獄。

💡 觀點啟發:劫持皇帝vs劫持公卿——權力的徹底符號化

李、郭二人的行為,標誌著漢末的權力遊戲已經進入了最野蠻、最無序的階段。

  • 皇帝不再是權力來源,而是戰利品: 他們爭奪皇帝,不是為了「奉朝廷以正天下」,而是像兩個幫派頭目爭奪一件能發號施令的「信物」。
  • 公卿不再是國家棟樑,而是人質: 郭汜劫持公卿的邏輯——「李傕劫天子,偏我劫不得公卿!」,將國家的高級官員,完全視為可以與皇帝對等交換的籌碼。

在這種邏輯下,國家、社稷、律法都已不復存在,只剩下赤裸裸的武力與佔有。太尉楊彪「為社稷之臣,不能匡君救主,空生天地間耳!」的悲哭,正是對這個時代最沉痛的控訴。

第二幕:飲鴆止渴-當天子不得不詔安盜賊

情節提要:

在李、郭二人無休止的內鬥中,漢獻帝在謀士賈詡的暗中幫助下,由楊奉、董承等殘存的忠臣護送,抓住機會開始了逃亡生涯。然而,他們兵力孱弱,根本無法抵擋李、郭的追兵。在萬般無奈之下,他們只能向盤踞在河東地區的前「白波賊」首領——韓暹李樂胡才求救。

💡 知識小百科:「白波賊」是什麼來頭?

「白波賊」是黃巾之亂後,在山西一帶興起的一支龐大的流民武裝,因其在白波谷起事而得名。他們本質上是盜匪集團,是朝廷的叛逆。漢獻帝向他們求救,並許諾高官厚祿,無異於「飲鴆止渴」。這充分說明,漢室的中央軍事力量已經徹底瓦解,皇帝想要活命,只能依靠收編地方上的叛亂勢力來對抗另一群叛亂勢力。

第三幕:皇帝的逃難路-從龍椅到茅屋的墜落

情節提要:

這段東歸之路,是漢獻帝一生中最屈辱的時刻。雖然有白波軍的加入,但這群烏合之眾在李、郭的精銳西涼軍面前不堪一擊。護駕軍隊大敗,漢獻帝被迫拋棄所有車駕、符冊、典籍,與數十名官員步行逃至黃河岸邊。時值嚴冬,他們靠著一艘小船渡河,爭搶上船的人被李樂無情地砍斷手指,慘叫聲震天。渡河之後,皇帝身邊僅剩十餘人,晚上只能睡在瓦屋中,靠著鄉野老農施捨的粗劣粟飯充飢。

💡 觀點啟發:從龍椅到茅屋——皇權尊嚴的徹底崩塌

羅貫中用極具畫面感的細節,描繪了皇權的徹底瓦解。

  • 物質的崩塌: 皇帝失去了宮殿、車駕、儀仗,甚至連一頓飽飯都吃不上。
  • 尊嚴的崩塌: 在安邑,皇帝與皇后只能住在用荊棘做籬笆的茅草屋中。更具侮辱性的是,李樂等武將,可以隨意在籬笆外帶兵鎮壓,在皇帝面前毆罵朝臣。

那道象徵著天子與凡人之間巨大鴻溝的宮牆,此刻變成了一道脆弱的荊棘籬笆。這不僅是物理空間的變化,更是皇權神聖性蕩然無存的終極象徵。

第四幕:從拯救者到加害者-權力的腐蝕定律

情節提要:

可悲的是,將皇帝從李、郭手中「救」出來的李樂、韓暹等人,迅速變成了新的加害者。他們把持朝政,專橫跋扈,隨意毆打大臣,故意送上「濁酒粗食」羞辱皇帝。他們甚至將自己的流氓、巫醫、走卒等部下,強行安插為朝廷官員,由於來不及刻制官印,竟直接「以錐畫之」,朝廷體制淪為一場兒戲。

💡 觀點啟發:為何「勤王」總會變成「挾持」?

李樂、韓暹的轉變,是三國時代一個反覆上演的悲劇,它揭示了權力的腐蝕定律。

  • 動機不純: 他們響應勤王號召,本就不是出於忠義,而是看中了「赦罪賜官」的巨大利益。
  • 實力決定地位: 當他們發現自己是皇帝身邊唯一的武裝力量時,他們立刻意識到,自己才是權力的實際掌控者。
  • 權力的快感: 對於這些出身底層的草寇來說,能夠掌控天子、號令公卿,這種權力的快感是極具誘惑性的。他們迅速從「保駕者」的心態,轉變為「掌權者」的心態。

這個過程,為後來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提供了完美的對照。差別在於,曹操擁有遠超李樂之輩的政治手腕與宏大藍圖。

【結語:一場即將到來的權力交接】

第十三回的結尾,漢獻帝的命運跌入了谷底。他被三股勢力——李傕、郭汜的追兵,與李樂的叛軍——圍困在箕山,上天無路,入地無門。護衛他的董承、楊奉等人也已束手無策。

漢室的皇權,在此刻已經名存實亡,甚至成了一塊燙手的山芋。這個混亂、絕望的權力真空,為整個三國故事的下一階段,拉開了序幕。

誰,能結束這場鬧劇?誰,有能力、更有遠見,來收拾這個破碎的殘局?天下所有諸侯都在觀望,而那個在兗州積蓄力量的曹操,即將迎來他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高明的一次政治投機。

精選文章

《三國演義》第時十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