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

《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薦杜預老將獻新謀,降孫皓三分歸一統 | CCC Blog

薦杜預老將獻新謀,降孫皓三分歸一統

晉朝大軍勢如破竹,最終東吳孫皓投降,天下三分歸於一統。

吳宮易主 暴君孫皓

卻說吳主孫休,聞司馬炎已篡魏,知其必將伐吳,憂慮成疾,臥床不起,乃召丞相濮陽興入宮中,令太子孫𩅦出拜。吳主把興臂,手指𩅦而卒。出與群臣商議,欲立太子孫𩅦為君。左典軍萬彧曰:「𩅦幼不能專政,不若取烏程侯孫皓立之。」左將軍張布亦曰:「才識明斷,堪為帝王。」

遂迎為君。字元宗,大帝孫權太子孫和之子也。當年七月,即皇帝位,改元為元興元年……次年改為甘露元年。凶暴日甚,酷溺酒色,寵幸中常侍岑昏濮陽興張布諫之,怒斬二人,滅其三族。由是廷臣緘口,不敢再諫。又改寶鼎元年,以陸凱萬彧為左右丞相。時居武昌……又奢侈無度,公私匱乏。陸凱上疏諫曰:

今無災而民命盡,無為而國財空,臣竊痛之。昔漢室既衰,三家鼎立;今曹、劉失道,皆為晉有:此目前之明驗也。……願陛下省百役,罷苛擾,簡出宮女,清選百官,則天悅民附而國安矣。

疏奏,不悅,又大興土木,作昭明宮……又召術士尚廣,令筮蓍問取天下之事。對曰:「陛下筮得吉兆,庚子歲青蓋,當入洛陽。」大喜……於是令鎮東將軍陸抗部兵屯江口,以圖襄陽。

羊祜陸抗以德服人

早有消息報入洛陽。近臣報知晉主司馬炎,晉主聞陸抗寇襄陽,與眾官商議。賈充出班奏曰:「臣聞吳國孫皓,不修德政,專行無道。陛下可詔都督羊祜率兵拒之,俟其國中有變,乘勢攻取,東吳反掌可得也。」炎大喜,即降詔遣使到襄陽,宣諭羊祜奉詔,整點軍馬,預備迎敵。自是羊祜鎮守襄陽,甚得軍民之心。

一日,羊祜引諸將打獵,正值陸抗亦出獵。羊祜下令:「我軍不許過界。」眾將得令,止於晉地打圍,不犯吳境。陸抗望見,歎曰:「將軍兵有紀律,不可犯也。」日晚各退。歸至軍中,察問所得禽獸,被吳人先射傷者皆送還。吳人皆悅,來報陸抗召來人入問曰:「汝主帥能飲酒否?」來人答曰:「必得佳釀則飲之。」笑曰:「吾有斗酒,藏之久矣。今付與汝持去,拜上都督。」

卻說來人回見羊祜,以抗所問,並奉酒事,一一陳告。笑曰:「彼亦知吾能飲乎?」遂命開壺取飲。部將陳元曰:「其中恐有奸詐,都督且宜慢飲。」笑曰:「非毒人者也,不必疑慮。」竟傾壺飲之。自是使人通問,常相往來。

一日,遣人候問曰:「將軍安否?」來人曰:「主帥臥病數日未出。」曰:「料彼之病,與我相同。吾已合成熟藥在此,可送與服之。」來人持藥回見。眾將曰:「羊祜乃是吾敵也,此藥必非良藥。」曰:「豈有酖人羊叔子哉?汝眾人勿疑。」遂服之。次日病癒,眾將皆拜賀。曰:「彼專以德,我專以暴,是彼將不戰而服我也。今宜各保疆界而已,無求細利。」

杜預王濬奉命伐吳

吳主自改元建衡,至鳳凰元年,恣意妄為……前後十餘年,殺忠臣四十餘人。……卻說羊祜陸抗罷兵,孫皓失德,見吳有可乘之機,乃作表遣人往洛陽請伐吳。……司馬炎觀表,大喜,便令興師。賈充荀勗馮純三人,力言不可,炎因此不行。聞上不允其請,歎曰:「天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今天與不取,豈不大可惜哉!」

至咸寧四年,羊祜入朝奏辭歸鄉養病。問曰:「卿有何安邦之策,以教寡人?」曰:「孫皓暴虐已甚,於今可不戰而克。若不幸而歿,更立賢君,則吳非陛下所能得也。」大悟曰:「卿今便提兵往伐,若何?」曰:「臣年老多病,不堪當此任。陛下另選智勇之士,可也。」……至臥榻前,下淚曰:「臣萬死不能報陛下也!」亦泣曰:「朕悔不能用卿伐吳之事。今日誰可繼卿之志?」含淚而言曰:「臣死矣,不敢不盡愚誠。右將軍杜預可任。若欲伐吳,須當用之。」言訖而亡。大哭回宮,敕贈太傅鉅平侯。

曉日登臨感晉臣,古碑零落峴山春。松間殘露頻頻滴,疑是當年墮淚人。

晉王以羊祜之言,拜杜預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事。……益州刺史王濬上疏請伐吳。……晉主覽疏,遂與群臣議曰:「王公之論,與都督暗合。朕意決矣。」……晉主覽表纔罷,張華突然而起,推卻棋枰,斂手奏曰:「陛下聖武,國富民強;吳主淫虐,民憂國敝。今若討之,可不勞而定。願勿以為疑。」晉主曰:「卿言洞見利害,朕復何疑?」即出升殿,命鎮南大將軍杜預為大都督……又遣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浮江東下。水陸兵二十餘萬,戰船數萬艘。

三分歸晉

早有消息報入東吳。吳主大驚,急召丞相張悌……計議退兵之策。……皓退入後宮,面有憂色。幸臣中常侍岑昏問其故。皓曰:「晉兵大至……王濬率兵數萬,戰船齊備,順流而下,其鋒甚銳,朕因此憂也。」曰:「臣有一計,令王濬之舟,皆為齏粉矣。」……岑昏奏曰:「江南多鐵,可打連環索百餘條……再造鐵錐數萬……置於水中。苦晉船乘風而來,逢錐則破,豈能渡江也?」

卻說晉都督杜預兵出江陵……遂得江陵。於是沅、湘一帶,直抵黃州諸郡,守令皆望風齎印而降。……時龍驤將軍王濬率水兵順流而下。……又於筏上作火炬……但遇鐵索,燃炬燒之,須臾皆斷。兩路從大江而來,所到之處,無不克勝。

卻說東吳丞相張悌沈瑩揮兵抵敵,晉兵一齊圍之。周旨首先殺入吳營,張悌獨奮力搏戰,死於亂軍之中。沈瑩周旨所殺。吳兵四散敗走。後人有詩讚張悌曰:

杜預巴山建大旗,江東張悌死忠時。已拼王氣南中盡,不忍偷生負所知。

王濬等奉了晉主之命,水陸並進,風雷鼓動,吳人望旗而降。吳主聞之,大驚失色。……眾大叫曰:「陛下豈不見蜀之黃皓乎?」遂不待吳主之命,一齊擁入宮中,碎割岑昏,生啖其肉。

孫皓聞晉兵入城,欲自刎。中書令胡沖,光祿勳薛瑩,奏曰:「陛下何不效安樂公劉禪乎?」從之,亦輿櫬自縛,率諸文武,詣王濬軍前歸降。釋其縛,焚其櫬,以王禮待之。唐人有詩歎曰: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狄秋。

於是東吳四州八十三郡,三百一十三縣……皆歸大晉。大事已定,出榜安民,盡封府庫倉廩。……王濬上表報捷,朝廷聞吳已平,君臣皆賀上壽。晉主執杯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惜其不親見之耳!」

卻說王濬班師還,吳主孫皓赴洛陽面君。登殿稽首以見晉帝。帝賜坐曰:「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對曰:「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帝大笑。賈充曰:「聞君在南方,每鑿人眼目,剝人面皮,此何等刑耶?」曰:「人臣弒君及奸佞不忠者,則加此刑耳。」默然甚愧。帝封為歸命侯。

自此三國歸於晉帝司馬炎,為一統之基矣。此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後來後漢皇帝劉禪亡於晉太康七年,魏主曹奐亡於太康元年,吳主孫皓亡於太康四年,皆善終。後人有古風一篇,以敘其事曰:

高祖提劍入咸陽,炎炎紅日升扶桑。光武龍興成大統,金烏飛上天中央。哀哉獻帝紹海宇,紅輪西墜咸池傍!何進無謀中貴亂,涼州董卓居朝堂。王允定計誅逆黨,李傕郭氾興刀槍。四方盜賊如蟻聚,六合奸雄皆鷹揚。孫堅孫策起江左,袁紹袁術興河梁。劉焉父子據巴蜀,劉表軍旅屯荊襄。張脩張魯霸南鄭,馬騰韓遂守西涼。陶謙張繡公孫瓚,各逞雄才占一方。曹操專權居相府,牢籠英俊用文武。威震天子令諸侯,總領貔貅鎮中土。樓桑玄德本皇孫,義結關張願扶主。東西奔走恨無家,將寡兵微作羈旅。南陽三顧情可深,臥龍一見分寰宇。先取荊州後取川,霸業王圖在天府。嗚呼三載逝升遐,白帝託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願以隻手將天補。何期歷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勞。鍾會鄧艾分兵進,漢室江山盡屬曹。丕、叡、芳、髦纔及奐,司馬又將天下交。受禪臺前雲霧起,石頭城下無波濤。陳留歸命與安樂,王侯公爵從根苗。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弔空牢騷。

精選文章

《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