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一百零八回

《三國演義》第一百零八回:丁奉雪中奮短兵,孫峻席間施密計 | CCC Blog

丁奉雪中奮短兵,孫峻席間施密計

吳將丁奉在雪中率領短兵,奇襲大破魏軍。

司馬父子承魏權

卻說姜維正走,遇著司馬師引兵攔截。原來姜維取雍州之時,郭淮飛報入朝。魏主與司馬懿商議停當。遣長子司馬師引兵五萬,前來雍州助戰。聽知郭淮敵退蜀兵,料蜀兵勢弱,就來半路擊之;直趕到陽平關,卻被姜維用武侯所傳連弩法,於兩邊暗伏連弩百餘張,一弩發十矢,皆是藥箭。兩邊弩箭齊發,前軍連人帶馬射死不知其數。司馬師於亂軍之中,逃命而回。

卻說麴山城中,蜀將句安見援兵不至,乃開門降魏。姜維折兵數萬,領敗兵回漢中屯紮。司馬師自還洛陽。至嘉平三年秋八月,司馬懿染病,漸漸沈重,乃喚二子至榻前囑曰:「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後,汝二人善理國政。慎之!慎之!」言訖而亡。長子司馬師,次子司馬昭,二人申奏魏主曹芳厚加祭葬,優錫贈諡。封為大將軍,總領尚書機密大事;為驃騎上將軍。

卻說吳主孫權,先有太子孫登,乃徐夫人所生,於吳赤烏四年身亡,遂立次子孫和為太子,乃瑯琊王夫人所生。因與金公主不睦,被公主所譖,權廢之。憂恨而死。又立三子孫亮為太子,乃潘夫人所生。此時陸遜諸葛瑾皆亡,一應大小事務,皆歸於諸葛恪

太和元年,秋八月初一日,忽起大風,江海湧濤,平地水深八尺。吳主先後所種松柏,盡皆拔起,直飛到建業城南門外,倒插在道上。因此受驚成病。至年八月內,病勢沈重,乃召太傅諸葛恪、大司馬呂岱至榻前囑以後事。囑訖而薨。在位二十四年,壽七十一歲。乃蜀漢延熙十五年也。後人有詩曰:

紫髯碧眼號英雄,能使臣僚肯盡忠。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盤虎踞在江東。

孫權既亡,諸葛恪孫亮為帝,大赦天下,改元大興元年;諡曰大皇帝,葬於蔣陵。早有細作探知其事,報入洛陽。

東興雪戰

司馬師孫權已死,遂議起兵伐吳。尚書傅嘏曰:「吳有長江之險,先帝屢次征伐,皆不遂意;不如各守邊疆,乃為上策。」曰:「天道三十年一變,豈皇帝為鼎峙乎?吾欲伐吳。」曰:「今孫權新亡,孫亮幼懦,其隙正可乘也。」遂令征南大將軍王昶,引兵十萬攻東興;鎮南都督毋丘儉,引兵十萬攻武昌;三路進發。又遣弟司馬昭為大都督,總領三路軍馬。

是年冬十月,司馬昭兵至東吳邊界,屯住人馬,喚王昶胡遵毋丘儉到帳中計議曰:「東吳最緊要處,惟東興郡也。今他築起大堤,左右又築兩城,以防巢湖後面攻擊,諸公須要仔細。」

卻說吳太傅諸葛恪,聽知魏兵三路而來,聚眾商議。平北將軍丁奉曰:「東興乃東吳緊要處所,若有失,則南郡、武昌危矣。」曰:「此論正合吾意。公可就引三千水兵從江中去。吾隨後令呂據唐咨劉纂各引一萬步兵,分三路來接應。但聽連珠砲響,一齊進兵,吾自引大兵後至。」丁奉得令,即引三千水兵,分作三十隻船,望東興而來。

胡遵在徐州下寨。時值嚴寒,天降大雪,胡遵與眾將設席高會,忽報水上有三十隻戰船來到。出寨視之,見船將次傍岸,每船上約有百人。遂還帳中,謂諸將曰:「不過三千人耳,何足懼哉!」只令部將哨探!仍前飲酒。丁奉將船一字兒拋在水上,乃謂部將曰:「大丈夫立功名,正在今日!」遂令眾軍脫去衣甲,卸了頭盔,不用長槍大戟,止帶短刀。魏兵見之大笑,更不準備。

忽然連珠砲響了三聲,丁奉扯刀當先,一躍上岸。眾軍皆拔短刀,隨奉上岸,砍入魏寨。魏兵措手不及,韓綜急拔帳前大戟迎之,早被丁奉搶入懷內,手起刀落,砍翻在地。桓嘉從左邊轉出,忙綽鎗刺丁奉,被挾住槍桿。棄槍而走,一刀飛去,正中左肩,望後便倒。趕上,就以槍刺之。三千吳兵,在魏寨中左衝右突。胡遵急上馬奪路而走。魏兵齊奔上浮橋,浮橋己斷,大半落水而死;殺倒在雪地者,不知其數。車仗馬匹軍器,皆被吳兵所獲。司馬昭王昶毋丘儉聽知東興兵敗,亦勒兵而退。

孫峻計殺諸葛恪

卻說諸葛恪引兵至東興,收兵賞勞已畢,乃聚諸將曰:「司馬昭兵敗北歸,正好乘勢進取中原。」遂一面遣人齎看入蜀,求姜維進兵攻其北,許以平分天下;一面起大兵二十萬,來伐中原。

臨行時,忽見一道白氣,從地而起,遮斷三軍,對面不見。蔣延曰:「此氣乃白虹也,主喪兵之兆。太傅只可回朝,不可伐魏。」大怒曰:「汝安敢出不利之言,以慢吾軍心!」叱武士斬之。眾皆告免,乃貶蔣延為庶人。仍催兵前進。

卻說諸葛恪連月攻打新城不下,令眾將併力攻城,怠慢者立斬。……金瘡稍可,欲催兵攻城。營吏告曰:「人人皆病,安能戰乎?」大怒曰:「再說病者斬之!」眾軍聞知,逃者無數。忽報都督蔡林引于部軍投魏去了。大驚,自乘馬遍視各營,果見軍士面色黃腫,各帶病容,遂勒兵還吳。早有細作報知毋丘儉盡起大兵,隨後掩殺。吳兵大敗而歸。甚羞慚,託病不朝。

卻說孫峻字子遠,乃孫堅弟孫靜曾孫,孫恭之子也。孫權在日,甚愛之,命掌御林軍馬。今聞諸葛恪張約朱恩二人掌御林軍,奪其權,心中大怒。太常卿滕胤,素與諸葛恪有隙,乃乘間說曰:「諸葛恪專權恣虐,殺害公卿,將有不臣之心。公係宗室,何不早圖之?」曰:「我有是心久矣。今當即奏天子,請旨誅之。」

於是孫峻滕胤入見吳主孫亮,密奏其事。曰:「朕見此人,亦甚恐怖;常欲除之,未得其便。今卿等果有忠義,可密圖之。」曰:「陛下可設席召,暗伏武士於壁衣中,擲盃為號,就席間殺之,以絕後患。」從之。

恪正驚疑間,忽報天子有使至,宣太傅赴宴。……從其言,遂同孫峻滕胤入宮。張約亦隨入。見吳主孫亮,施禮畢,就席而坐。酒至數巡,吳主孫亮託事先起。孫峻下殿,脫了長服,著短衣,內披環甲,手提利刃上殿大呼曰:「天子有詔誅逆賊!」諸葛恪大驚,擲盃於地,欲拔劍迎之,頭已落地。張約,揮刀來迎。急閃過刀尖,傷其左指。轉身一刀,砍中張約右臂。武士一齊擁出,砍倒張約,剁為肉泥。

卻說孫峻殺了諸葛恪,吳主孫亮為丞相大將軍富春侯,總督中外諸軍事。自此權柄盡歸孫峻矣。且說姜維在成都,接得諸葛恪書,欲求相助伐魏,遂入朝,奏准後主,復起大兵,北伐中原。

正是:一度興師未奏績,兩番討賊欲成功。未知勝負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精選文章

《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