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七回

《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七回:魏主政歸司馬氏,姜維兵敗牛頭山 | CCC Blog

魏主政歸司馬氏,姜維兵敗牛頭山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一舉奪取曹魏大權。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

卻說司馬懿曹爽同弟曹羲曹訓曹彥並心腹何晏鄧颺丁謐畢範李勝等及御林軍,隨魏主曹芳,出城謁明帝墓,就去畋獵。大喜,即到省中,令司徒高柔,假以節鉞行大將軍事,先據曹爽營;又令太僕王觀行中領軍事,據曹羲營。引舊官入後宮奏郭太后,言背先帝託孤之恩,奸邪亂國,其罪當廢。郭太后大驚曰:「天子在外,如之奈何?」曰:「臣有奏天子之表,誅奸臣之計,太后勿憂。」太后懼怕,只得從之。急令太尉蔣濟、尚書令司馬孚,一同寫表,遣黃門齎出城外,逕至帝前申奏。自引大軍據武庫。

早有人報知曹爽家。其妻劉氏急出廳前,喚守府官問曰:「今主公在外,仲達起兵何意?守」門將潘舉曰:「夫人勿驚,我去問來。」乃引弓弩手數十人,登門樓雍之。正見司馬懿引兵過府前,令人亂箭射下,不得過。偏將孫謙在後止之曰:「太傅為國家大事,休得放箭。」連止三次,方不射。司馬昭護父司馬懿而過,引兵出城屯於洛河,守住浮橋。

且說曹爽手下司馬魯芝,見城中事變,來與參軍辛敞商議曰:「今仲達如此變亂,將如之何?」曰:「可引本部兵出城去見天子。」……其姊辛憲英見之,問曰:「汝有何事,慌速如此?」告曰:「天子在外,太傅閉了城門,必將謀逆。」憲英曰:「司馬公未必謀逆,特欲殺曹將軍耳。」……憲英曰:「職守,人之大義也。凡人在難,猶或卹之。執鞭而棄其事,不祥莫大焉。」從其言,乃與魯芝引數十騎,斬關奪門而出。

人報知司馬懿。懿恐桓範亦走,急令人召之。與其子商議。其子曰:「車駕在外,不如南出。」從其言……出至城外,喚司蕃曰:「太傅造反,汝可速隨我去。」大驚,追之不及。人報知司馬懿大驚曰:「智囊洩矣!如之奈何?」蔣濟曰:「駑馬戀棧豆,必不能用也。」

卻說曹爽正飛鷹走犬之際,忽報城內有變,太傅有表。大驚,幾乎落馬。黃門官捧表跪於天子之前。接表,拆封令近臣讀之。表略曰:

征西大都督太傅臣司馬懿,誠惶誠恐,頓首謹表:臣昔從遼東還,先帝詔陛下與秦王及臣等,升御床,把臣臂,深以後事為念。今大將軍曹爽,背棄顧命,敗亂國典;內則僭擬,外專威權……臣雖朽邁,敢忘往言?……臣輒力疾將兵,屯於洛水浮橋,伺察非常。謹此上聞,伏干聖聽。

魏主曹芳聽畢,乃喚曹爽曰:「太傅之言若此,卿如何裁處?」手足失措,回顧二弟曰:「為之奈何?」曰:「劣弟亦曾諫兄,兄執迷不聽,致有今日。……不如自縳見之,以免一死。」

正言間,司農桓範驟馬而至,謂曰:「太傅已變,將軍何不請天子幸許都,調外兵以討司馬懿耶?」曰:」吾等全家皆在城中,豈可投他處求援?」曰:「匹夫臨難,尚欲望活!今主公身隨天子,號令天下,誰敢不應?豈可自投死地乎?」聞言不決,惟流涕而已。又曰:「此去許都,不過中宿。城中糧草,足支數載。今主公別營兵馬,近在關南,呼之即至。大司馬之印,某將在此。主公可急行,遲則休矣。」曰:「多官勿太催逼,待吾細細思之。」

是夜曹爽意不能決,乃拔劍在手,嗟歎尋思;自黃昏直流涕到曉,終是狐疑不定,桓範入帳催之曰:「主公思慮一晝夜,何尚不能決?」擲劍而歎曰:「我不起兵,請願棄官,但為富家翁足矣!」大哭,出帳曰:「曹子丹以智謀自矜,今兄弟三人,真豚犢耳!」痛哭不已。

曹爽被誅

於是曹爽將印將綬與二人,先齎與司馬懿。眾軍見無將印,盡皆四散。手下只有數騎官僚。到浮橋時,傳令,教曹爽兄弟三人,且回私宅;餘皆發監,聽候敕旨。等入城時,並無一人侍從。

曹爽兄弟三人回家之後,用大鎖鎖門,令居民八百人圍守其宅。曹爽心中憂悶。曰:「今家中乏糧,兄可作書與太傅借糧。如肯以糧借我,必無相害之心。」乃作書令人持去。司馬懿覽書,遂遣人送糧一百斛,運至曹爽府內。大喜:「司馬公本無害我之心也!」遂不以為憂。

原來司馬懿先將黃門張當捉下獄中問罪。……取了張當供詞,卻捉何晏等勘問明白,皆稱三月間欲反。……亦將桓範等皆下獄,然後押曹爽兄弟三人並一干人犯,皆斬於市曹,滅其三族;其家產財物,盡抄入庫。

時有曹爽從弟文叔之妻,乃夏侯令女也:……聞而賢之,聽使乞子自養,為曹氏後。後人有詩曰:

弱草微塵盡達觀,夏侯有女義如山。丈夫不及裙釵節,自顧鬚眉亦汗顏。

卻說司馬懿斬了曹爽太尉,蔣濟曰:「尚有魯芝辛敞斬關奪門而出,楊綜奪印不與,皆不可縱。」曰:「彼各為其主,乃義人也。遂復各人舊職。辛敞歎曰:「吾若不問於姊,失大義矣!」後人有詩讚辛憲英曰:

為臣食祿當思報,事主臨危合盡忠。辛氏憲英曾勸弟,古今千載頌高風。

姜維一伐中原

卻說魏主曹芳司馬懿為丞相,加九鍚。固辭不肯受。……忽然想起:「曹爽全家雖誅,尚有夏侯霸守備雍州等處,係爽親族,倘驟然作亂,如何提備?必當處置。」即下詔使往雍州,取征西將軍夏侯霸赴洛陽議事。

夏侯霸聽知,大驚,便引本部三千兵造反。有鎮守雍州剌史郭淮,聽知夏侯霸反,即率本部兵來,與夏侯霸交戰。……大怒,挺槍驟馬,直取夏侯霸揮刀縱馬來迎。戰不十合,敗走,隨後趕來。忽聽得後軍吶喊,急回馬時,陳泰引兵殺來。郭淮復回。兩路夾攻,大敗而走,折兵大半;尋思無計,遂投漢中來降後主。

有人報與姜維,維心不信,令人體訪得實,方教入城。拜見畢,哭告前事。曰:「昔微子去周,成萬古之名。公能匡扶漢室,無愧古人也。」遂設宴相待。……問:「二人是誰?」告曰:「一人現為秘書郎,乃潁川長社人:姓,名,字士季……一人現為掾吏,乃義陽人也;姓,名,字士載……二人深可畏也」笑曰:「量此孺子,何足道哉!」

於是姜維夏侯霸至成都,入見後主奏曰:「司馬懿謀殺曹爽,又來賺夏侯霸,霸因此投降。目今司馬懿父子專權,曹芳懦弱,魏國將危。臣在漢中有年,兵精糧足;臣願領王師,即以為鄉導官,進取中原,重興漢室,以報陛下之恩,以終丞相之志。」尚書令費褘諫曰:「近者,蔣琬董允,皆相繼而亡,內治無人。伯約只宜待時,不宜輕動。」曰:「不然,人生如白駒過隙,似此遷延歲月,何日恢復中原乎?」

是年秋八月,先差蜀將句安李歆同引一萬五千兵,往麴山前連築二城。……早有細作報與雍州剌史郭淮。淮一面申報洛陽,一面遣副將陳泰引兵五萬來麴山與蜀兵交戰。……令兵四面圍住攻打,又以兵斷其漢中糧道。……郭淮自引兵亦到,看了地勢,忻然而喜;回到寨中,乃與陳泰計議曰:「此城山勢高阜,必然水少,須出城取水;若斷其上流,蜀兵皆渴死矣。」

卻說李歆殺出重圍,從西山小路行了兩日,正迎著姜維人馬。下馬伏地告曰:「麴山二城,皆被魏兵圍困,絕了水道。幸得天降大雪,因此化雪度日。甚是危急。」曰:「吾非救遲:為聚羌兵未到,因此誤了。」

夏侯霸曰:「羌兵未到,魏兵圍困麴山甚急,將軍有何高見?」曰:「若等羌兵到麴山,二城皆陷矣。吾料雍州兵,盡來麴山攻打。雍州城定然空虛,將軍可引兵逕往牛頭山,抄在雍州之後:郭淮陳泰必回救雍州,則麴山之圍自解矣。」大喜曰:「此計最善!」

卻說陳泰李歆殺出城去了,乃謂郭淮曰:「李歆若告急於姜維姜維料吾大兵皆在麴山,必抄牛頭山襲吾之後。將軍可引一軍去取洮水,斷絕蜀兵糧道;吾分兵一半,逕往牛頭山擊之;彼若知糧道已絕,必然自走矣。」郭淮從之,遂引一軍暗取洮水。陳泰引一軍逕往牛頭山來。

卻說姜維兵至牛頭山,……陳泰大喝曰:「汝欲襲吾雍州!吾已等候多時了!」怒,挺槍縱馬,直取陳泰。泰揮刀而迎。戰不三合,敗走。……正言間,忽報郭淮引一軍取洮水,斷了糧道。大驚,急令夏侯霸先退。自斷後。……急退到洮水之時,郭淮引兵殺來。引兵往來衝突。……前面又一軍殺到;為首一員大將……乃司馬懿長子驃騎將軍司馬師也。大怒曰:「孺子焉敢阻吾歸路!」拍馬挺槍,直來刺揮刀相迎。只三合,殺敗了司馬師脫身逕奔陽平關來。城上人開門放入姜維司馬師也來搶關,兩邊伏弩齊發,一弩發十矢,乃武侯臨終時所遺『連弩』之法也。

正是:難支此日三軍敗,獨賴當年十矢傳。未知司馬師性命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精選文章

《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