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九回

《三國演義》第九回:除暴兇呂布助司徒,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 CCC Blog

第九回 除暴兇呂布助司徒,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呂布在王允的策動下,於宮門前刺殺董卓。

王允說呂布

卻說那撞倒董卓的人,正是李儒。當下李儒扶起董卓,至書院中坐定。曰:「汝為何來此?」曰:「儒適至府門,知太師怒入後園,尋問呂布。……儒慌趕入園中勸解,不意誤撞恩相。死罪!死罪!」曰:「叵耐逆賊!戲吾愛姬,誓必殺之!」曰:「恩相差矣……今貂蟬不過一女子,而呂布乃太師心腹猛將也。太師若就此機會,以蟬賜布,布感大恩,必以死報太師。」

入後堂,喚貂蟬問曰:「汝何與呂布私通耶?」泣曰:「妾在後園看花,呂布突至。……妾見其心不良,恐為所逼,欲投荷池自盡,卻被這廝抱住。」董卓曰:「我今將汝賜與呂布,何如?」貂蟬大驚,哭曰:「妾身已事貴人,今忽欲下賜家奴,妾寧死不辱!」遂掣壁間寶劍欲自刎。慌奪劍擁抱曰:「吾戲汝!」……曰:「我只不究其罪。汝傳我意,以好言慰之可也。」曰:「太師不可為婦人所惑。」變色曰:「汝之妻肯與呂布否?貂蟬之事,再勿多言;言則必斬!」李儒出,仰天歎曰:「吾等皆死於婦人之手矣!」

董卓即日下令還郿塢,百官俱拜送。貂蟬在車上,遙見呂布於稠人之內,眼望車中。貂蟬虛掩其面,如痛哭之狀。車已去遠,布緩轡於土岡之上,眼望車塵,歎惜痛恨。忽聞背後一人問曰:「溫侯何不從太師去,乃在此遙望而發歎?」視之,乃司徒王允也。

相見畢,曰:「……請問將軍,為何在此長歎?」曰:「正為公女耳。」佯驚曰:「許多時尚未與將軍耶?」曰:「老賊自寵幸久矣!」佯大驚曰:「不信有此事!」將前事一一告仰面跌足,半晌不語;良久,乃言曰:「不意太師作此禽獸之行!」……怒氣沖天,拍案大叫。急曰:「老夫失語,將軍息怒。」曰:「誓當殺此老賊,以雪吾恥!」急掩其口曰:「將軍勿言,恐累及老夫。」曰:「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鬱鬱久居人下!」曰:「以將軍之才,誠非董太師所可限制。」曰:「吾欲殺此老賊,奈是父子之情,恐惹後人議論。」微笑曰:「將軍自姓呂,太師自姓董。擲戟之時,豈有父子情耶?」奮然曰:「非司徒言,布幾自誤!」

呂布誅董卓

見其意已決,便說之曰:「將軍若扶漢室,乃忠臣也,青史傳名,流芳百世;將軍若助董卓,乃反臣也,載之史筆,遺臭萬年。」避席下拜曰:「布意已決,司徒勿疑。」曰:「但恐事或不成,反招大禍。」拔帶刀,剌臂出血為誓。跪謝曰:「漢祀不斬,皆出將軍之賜也。」

即請僕射士孫瑞、司隸校尉黃琬商議。瑞曰:「方今主上有疾新愈,可遣一能言之人,往郿塢請議事;一面以天子密詔付呂布,使伏甲兵於朝門之內,引入誅之:此上策也。」……瑞曰:「呂布同郡騎都尉李肅,以董卓不遷其官,甚是懷怨。若令此人去,卓必不疑。」曰:「善。」請呂布共議。曰:「昔日勸吾殺丁建陽,亦此人也。今若不去,吾先斬之。」使人密請至。

次日,李肅引十數騎,前到郿塢。人報天子有詔,叫喚入。李肅入拜。曰:「天子有何詔?」曰:「天子病體新痊,欲會文武於未央殿,議將禪位於太師,故有此詔。」曰:「王允之意若何?」曰:「王司徒已命人築『受禪臺』,只等主公來。」大喜曰:「吾夜夢一龍罩身,今果得此喜信。時哉不可失!」便命心腹將李傕郭汜張濟樊稠,四人領飛熊軍三千守郿塢,自己即日排駕回京。

入辭其母。母時年九十餘矣,問曰:「吾兒何往?」曰:「兒將往受漢禪,母親早晚為太后也!」母曰:「吾近日肉顫心驚,恐非吉兆。」曰:「將為國母,豈不預有驚報!」遂辭母而行。臨行謂貂蟬曰:「吾為天子,當立汝為貴妃。」

次日侵晨,董卓擺列儀從入朝……進朝,群臣各具朝服,迎謁於道。李肅手執寶劍扶車而行。到北掖門,軍兵盡擋在門外,獨有御車二十餘人同入。董卓遙見王允等各執寶劍立於殿門,驚問曰:「持劍是何意?」不應,推車直入。王允大呼曰:「反賊至此,武何在?」兩旁轉出百餘人,持戟挺槊刺之。裹甲不入,傷臂墮車,大呼曰:「吾兒奉先何在?」呂布從車後厲聲出曰:「有詔討賊!」一戟直刺咽喉,李肅早割頭在手。呂布左手持戟,右手懷中取詔,大呼曰:「奉詔討賊臣董卓,其餘不問!」將吏皆呼萬歲。

長安之亂

卻說當下呂布大呼曰:「助卓為虐者,皆李儒也!誰可擒之?」李肅應聲願往。忽聽朝門外發喊,人報李儒家奴已將李儒綁縳來獻。王允命縳赴市曹斬之;又將董卓屍首,號令通衢。……王允又命呂布皇甫嵩李肅領兵五萬,至郿塢抄籍董卓家產人口。

正飲宴間,忽人報曰:「董卓暴屍於市,忽有一人伏其屍而大哭。」怒曰:「董卓伏誅,士民莫不稱賀;此何人,敢哭耶?」遂喚武士:「與吾擒來!」須臾擒至。眾官見之,無不驚駭:原來那人不是別人,乃待中蔡邕也。叱曰:「……汝為漢臣,乃不為國慶,反為賊哭,何也?」伏罪曰:「邕雖不才,亦知大義,豈肯背國而向卓?只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為之一哭,自知罪大。……倘得黥首刖足,使續成漢史,以贖其辜,邕之幸也。」

眾官惜之才,皆力救之。太傅馬日磾亦密謂曰:「伯喈曠世逸才,若使續成漢史,誠為盛事。」曰:「昔孝武不殺司馬遷,後使作史,遂致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運衰微,朝政錯亂,不可令佞臣執筆於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訕議也。」當下王允不聽馬日磾之言,命將蔡邕下獄中縊死。一時士大夫聞者,盡為流涕。

李傕郭汜犯長安

且說李傕郭汜張濟樊稠逃居陝西,使人至長安上表求赦。王允曰:「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雖大赦天下,獨不赦此四人。」使者回報李傕曰:「求赦不得,各自逃生可也。」謀士賈詡曰:「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縛君矣。不若誘集陝人,并本部軍馬,殺入長安,與董卓報讎。事濟,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勝,走亦未遲。」

等然其說,遂流言於西涼州曰:「王允將欲洗蕩此方之人矣。」眾皆驚惶。乃復揚言曰:「徒死無益,能從我反乎?」眾皆願從。於是聚眾十餘萬,分作四路,殺奔長安來。路逢董卓女婿中郎將牛輔,引軍五千人,欲去與丈人報讎,李傕便與合兵,使為前驅,四人陸續進發。

數日之後,董卓餘黨李蒙王方在城中為賊內應,偷開城門,四路賊軍一齊擁入。呂布左衝右突,攔擋不住,引數百騎往青瑣門外,呼王允曰:「勢急矣!請司徒上馬,同出關去,別圖良策。」曰:「若蒙社稷之靈,得安國家,吾之願也;若不獲已,則允奉身以死。臨難苟免,吾不為也。為吾謝關東諸公,努力以國家為念!」

呂布再三相勸,王允只是不肯去。不一時,各門火燄竟天,呂布只得棄卻家小,引百餘騎飛奔出關,投袁術去了。李傕郭汜縱兵大掠……李傕等望見黃蓋,約住軍士,口呼萬歲。獻帝倚樓問曰:「卿不候奏請,輒入長安,意欲何為?」李傕郭汜仰面奏曰:「董太師乃陛下社稷之臣,無端被王允謀殺,臣等特來報讎,非敢造反。但見王允,臣便退兵。」

王允時在帝側……自宣平門樓上跳下樓去,大呼曰:「王允在此!」李傕郭汜拔劍叱曰:「董太師何罪而見殺?」曰:「董賊之罪,彌天亙地,不可勝言。」……王允大罵:「逆賊何必多言!我王允今日有死而已!」二賊手起,把王允殺於樓下。

眾賊殺了王允,一面又差人將王允宗族老幼,盡行殺害。士民無不下淚。當下李傕郭汜尋思曰:「既到這裡,不殺天子謀大事,更待何時?」便持劍大呼,殺入內來。

正是: 臣魁伏罪災方息,從賊縱橫禍又來。未知獻帝性命如何,且聽下文分解。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