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九回

【三國演義解析】第九回:呂布誅董卓,長安大亂 (2025) - 勝利者犯的致命錯誤

從連環計到長安亂:一場成功刺殺如何引爆了更大的災難

長安城被戰火籠罩,描繪混亂的場景

【引言:當大戲迎來落幕,然後呢?】

第八回的結尾,董卓在鳳儀亭的雷霆震怒,將他與呂布之間脆弱的父子關係,推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第九回,則是這場由王允導演、貂蟬主演的救國大戲,最血腥、也最壯麗的謝幕。

我們將見證,一代權臣董卓,如何在人生的巔峰,被最信任的人引入死亡的陷阱。然而,羅貫中並未讓故事停留在「英雄勝利」的圓滿結局。他用更加冷酷的筆觸告訴我們:剷除一個暴君,或許只需要一次成功的密謀;但收拾暴政留下的爛攤子,卻遠比想像中要困難百倍。

這一回,不僅是董卓的末日,更是漢室朝堂最後一次迴光返照。一場成功的刺殺之後,勝利者的兩個致命錯誤,將會把這個剛剛看到一絲曙光的帝國,再次推入更深、更混亂的黑暗之中。

第一幕:最後的抉擇-美人與江山,董卓的致命豪賭

情節提要:

鳳儀亭事變後,董卓的首席謀士李儒,進行了最後一次力挽狂瀾的嘗試。他勸說董卓,效法古代君王「絕纓之會」的寬容,將貂蟬賜給呂布,以換取這位心腹猛將的忠誠。然而,被情慾沖昏頭腦的董卓,在貂蟬一番「寧死不辱」的哭訴表演下,最終選擇了美人,並對李儒說出了那句致命的話:「汝之妻肯與呂布否?」董卓的決定,讓他徹底失去了最後的理性,也失去了李儒這位謀主的心。

💡 知識小百科:「絕纓之會」是什麼典故?

這是《史記》中記載的一個故事。楚莊王夜宴群臣,燈火忽滅,一名官員趁黑調戲了楚莊王的愛姬。愛姬扯下了那人的帽纓,請求楚莊王點燈捉人。但楚莊王卻下令所有人都扯斷自己的帽纓,再重新點燈,從而保全了那位官員的面子。後來楚國與晉國交戰,一位將軍奮死作戰,報答了楚莊王當年的不殺之恩,他就是當年那位「絕纓」的官員蔣雄。李儒引用此典故,是想勸董卓以大局為重,學會捨棄,可惜董卓並未聽從。

第二幕:一句話,如何解開呂布的心魔?

情節提要:

董卓帶著貂蟬返回郿塢,呂布在路邊望著車塵遠去,失魂落魄。此時,王允再次登場,上演了一場堪稱完美的「二次策反」。他先是假裝震驚,痛斥董卓「禽獸之行」,將自己和呂布定位為共同的受害者,激起呂布的同仇敵愾。當呂布流露出「奈是父子之情,恐惹後人議論」的猶豫時,王允用一句話,徹底擊碎了他的心理枷鎖。

💡 觀點啟發:「將軍自姓呂,太師自姓董」

這是整場策反中最具殺傷力的一句話。它如同一把鑰匙,解開了呂布心中最後的道德束縛。

  • 法理切割: 它提醒呂布,他和董卓的「父子關係」並無血緣,只是一場政治結盟。
  • 情感切割: 它暗示呂布回想「擲戟之時」,董卓早已沒有將他視為兒子。
  • 重新定位: 王允緊接著將刺殺董卓的行為,從「弒父」的倫理災難,重新定義為「扶漢室」的忠臣義舉,並許諾他「青史傳名,流芳百世」。

這一連串的心理操作,讓呂布的背叛,從一樁醜聞,變成了一件可以名利雙收的英雄事業。

第三幕:千里草,十日上-暴君末路的種種凶兆

情節提要:

王允與呂布定計,並策反了曾為呂布說項的李肅,讓他去郿塢,以「天子禪位」為誘餌,將董卓騙回長安。董卓利令智昏,完全沒有察覺這是個陷阱。然而,在他赴死的路上,上天似乎給予了最後的警告:車輪無故折斷、坐騎無故咆哮斷轡、途中狂風大作、昏霧蔽天。更詭異的是,都城郊外的小兒唱著一首童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上,不得生!」

💡 知識小百科:解密童謠中的「死亡預告」

古代小說常用「讖謠」來暗示人物的命運,增加宿命感。這首童謠就是一個字謎:

  • 「千里草」: 將「千」、「里」、「草」三個字上下疊加,正好是一個「董」字。
  • 「十日上」: 將「十」、「日」、「上」三個字上下疊加,正好是一個「卓」字。
  • 「不得生」: 則直接預言了他的死亡。

羅貫中通過這些超自然現象和讖謠,營造出一種天意難違的氛圍,暗示董卓的滅亡是命中注定。

第四幕:受禪台上的屠宰-國賊的伏誅

情節提要:

董卓無視所有凶兆,擺開天子儀仗,浩浩蕩蕩地入朝,準備接受「禪讓」。在宮門前,他被王允安排的伏兵攔截。董卓裹甲,刀戟不能入,他驚慌地大喊:「吾兒奉先何在?」呂布從車後出現,厲聲應答:「有詔討賊!」,一戟刺穿董卓咽喉。李肅割下其頭顱,呂布高呼「奉詔討賊臣董卓,其餘不問!」,百官皆呼萬歲。長安城百姓,無不額手稱慶,甚至將董卓肥胖的屍體點天燈,以洩心頭之恨。

💡 觀點啟發:一場全民狂歡的復仇

董卓之死,引發了一場全民狂歡。百姓「手擲其頭,足踐其屍」,士兵將其屍油「置其臍中為燈」。這些看似殘忍的細節,深刻地反映了董卓的暴政,已經激起了何等深重的民憤。他的死,不僅是一次政治清洗,更是一次壓抑已久的集體情緒的總爆發。

第五幕:勝利者的兩大致命錯誤

情節提要:

大功告成,王允設宴慶賀。然而,勝利的喜悅,很快讓他犯下了兩個致命的錯誤。

第一錯:錯殺蔡邕。 當代大儒蔡邕,因感念董卓的知遇之恩,伏屍大哭,王允竟不顧眾人求情,以「為賊臣哭」的罪名將其處死。

第二錯:拒絕赦免。 董卓的舊部李傕、郭汜等人逃回西涼後,派人上表求赦。王允再次剛愎自用,宣稱「雖大赦天下,獨不赦此四人」。

💡 觀點啟發:賈詡登場——魔鬼的謀士

王允的趕盡殺絕,將李傕、郭汜等人逼上了絕路。就在他們準備各自逃命時,一位謀士——賈詡,提出了截然相反的建議:「諸君若棄軍單行,則一亭長能縛君矣。不若誘集陝人,殺入長安,與董卓報讎。事濟,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勝,走亦未遲。」

這段話,充分展現了賈詡作為頂級謀士的毒辣與務實。他準確地判斷出,分散逃亡是死路一條,集結反撲反而有一線生機。王允的剛愎,加上賈詡的計謀,共同點燃了下一場災難的導火線。

情節提要(續):

被逼上梁山的李傕、郭汜等人,集結了十餘萬西涼大軍,以「為董卓報仇」為名,殺回長安。呂布雖勇,卻無謀略,很快被擊敗。叛軍攻入長安,呂布棄家小而逃。王允拒絕逃走,從宣平門樓跳下,被叛軍斬殺於樓下。剛剛恢復秩序的長安,再次陷入了比董卓時期更加混亂的深淵。

【結語:誰來收拾殘局?】

第九回,是一個巨大的諷刺。王允和貂蟬,用最精妙的計謀,完成了十八路諸侯都沒能完成的偉業。然而,勝利之後的王允,卻迅速從一個深謀遠慮的救國者,變成了一個偏執狹隘、聽不進忠言的「新獨裁者」。

他殺蔡邕,是自絕於天下士人之心;拒李傕,是逼狗入窮巷。他成功地扮演了「屠龍者」的角色,卻沒有學會如何安撫群龍、收拾殘局。最終,他自己和剛剛穩定的漢室,都成了自己「潔癖式政治」的陪葬品。董卓雖死,但董卓所代表的暴力與混亂,卻以另一種方式,捲土重來。

精選文章

《三國演義》第時十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