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五回

【三國演義解析】第五回:溫酒斬華雄與三英戰呂布 (2025) - 英雄登場的成名之戰

從矯詔天下到三英戰呂布:一場史上最豪華的「明星賽」

三英戰呂布

【引言:一份偽造的詔書,一場點燃天下的烈火】

第四回的結尾,曹操在驚險的刺殺與逃亡中,確立了他「不信眼淚,只信行動」的梟雄本色。第五回,他將這種行動力發揮到了極致。

這不再是一場孤獨的行刺,而是一次氣勢磅礴的陽謀。曹操以天子之名發布了一份偽造的詔書,這份「矯詔」如同一聲驚雷,將漢末所有潛伏的巨龍與猛虎全部喚醒。一時間,各路諸侯群雄響應,組成了一支討伐董卓的「明星聯軍」。

這一回,是《三國演義》第一個真正的高潮。它不僅是一場正義的會師,更是一個巨大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有著世家大族的傲慢,有著英雄之間的猜忌,但更重要的,是兩場足以載入史冊的對決,讓幾位真正的英雄,第一次在天下人面前,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第一幕:英雄的集結號-一場貌合神離的聯盟

情節提要:

逃回陳留的曹操,在鄉紳衛弘的資助下,散盡家財,豎起「忠義」大旗,招兵買馬。他向全國發出討伐董卓的檄文,引發了連鎖反應。後將軍袁術、冀州刺史韓馥、北平太守公孫瓚…等十七路諸侯,紛紛率軍前來會盟,軍營連接二百餘里,聲勢浩大。在盟軍大會上,出身名門望族的袁紹,被推舉為盟主。

💡 知識小百科:什麼是「矯詔」?為何一份「假文件」有這麼大的威力?

「矯詔」就是偽造的皇帝詔書。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年代,皇權的象徵符號(如玉璽、詔書)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曹操的聰明之處在於,他明白討伐董卓在道義上是正確的,但程序上卻是「叛亂」。他偽造這份詔書,就給了所有諸侯一個名正言順的「出兵藉口」,將一場可能被視為地方割據的軍事行動,包裝成了響應天子號召、拯救國家的正義之戰。這是一次極為高明的政治操作。

💡 觀點啟發:盟主之位,一場「名望」與「能力」的博弈

為什麼是袁紹,而不是首倡義舉的曹操,當上了盟主?這背後是深刻的門閥政治。袁紹出身於「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族聲望、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在講究出身和名望的漢代,他是無可爭議的「官二代領袖」。曹操雖然能力出眾,但其家庭背景(宦官之後)在當時的士大夫眼中始終上不了檯面。這場選舉,選的不是最有能力的領導,而是最有號召力的「吉祥物」。這也從一開始,就為這支聯軍貌合神離、各懷鬼胎的未來,埋下了伏筆。

第二幕:汜水關下-一杯溫酒,斬出一位絕世英雄

情節提要:

聯盟成立,長沙太守孫堅自告奮勇擔任先鋒,卻因盟主之弟袁術嫉妒其功,故意不發糧草,導致孫堅大敗,部將祖茂戰死。董卓大將華雄乘勝追擊,在關前連斬盟軍數員大將,一時間,十七路諸侯噤若寒蟬,士氣跌入谷底。就在此時,站在公孫瓚身後的一名紅臉長髯的弓箭手——關羽,請求出戰。在袁術的嘲諷和曹操的力挺下,關羽提刀出帳。眾人只聽關外殺聲震天,轉瞬間,關羽已提著華雄的頭顱返回中軍大帳,而曹操為他斟下的那杯壯行酒,竟然還是溫的。

💡 觀點啟發:「溫酒斬華雄」,一場對門第階級的無情嘲諷

  • 階級的碰撞: 袁術怒斥關羽「量一弓手,安敢亂言」,這是典型的貴族對底層的蔑視。他認為,只有像他麾下那些有頭有臉的「上將」才有資格出戰。
  • 能力的證明: 關羽用快到不可思議的勝利,狠狠地打了所有人的臉。他證明了在絕對的實力面前,身份、官職都無關緊要。
  • 知音的相惜: 曹操是全場唯一看重關羽能力而非身份的人。他那杯溫熱的酒,不僅是壯行,更是對真正英雄的尊重與投資。這一刻,曹操「唯才是舉」的價值觀,與袁術的門第之見,形成了鮮明對比。

第三幕:虎牢關天塹-「鬼神」呂布的個人秀

情節提要:

華雄被斬,董卓大驚,親率大軍,並派出了自己的王牌——呂布,鎮守洛陽前的最後一道天險「虎牢關」。呂布的出場極盡華麗:「頭戴三叉束髮紫金冠,體掛西川紅錦百花袍…坐下嘶風赤兔馬」,甫一登場,便接連擊敗了數位盟軍將領,手起戟落,如入無人之境,其英勇無敵的氣勢,讓八路諸侯心驚膽戰,束手無策。

💡 知識小百科:「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這句評語,正是出自本回曹操之口,並從此流傳千古。它將呂布與赤兔馬並列為人、馬中的極品,確立了呂布作為演義中「武力值天花板」的地位。在冷兵器時代,一位勇冠三軍的猛將,其威懾力本身就是一種戰略武器。呂布的出現,讓盟軍意識到,他們面對的不僅是董卓的暴政,還有一個近乎「鬼神」的武力存在。

第四幕:三英戰呂布-桃園誓言的終極考驗

情節提要:

在呂布即將斬殺公孫瓚的危急時刻,張飛圓睜環眼,怒喝一聲「三姓家奴休走!」,挺矛迎戰呂布。二人酣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此時關羽見狀,舞動青龍偃月刀,也上前夾攻。兩人合力,仍戰不倒呂布。最後,劉備也掣出雙股劍,加入戰團。三兄弟圍繞呂布,如跑馬燈一般廝殺,終於讓不可一世的呂布感到了壓力,虛晃一戟,敗走回關。

💡 觀點啟發:「三英戰呂布」,桃園誓言的實戰演繹

  • 張飛的勇: 他的一聲怒吼,不僅是挑戰,更是對呂布弒父求榮行為的道德鄙視(「三姓家奴」指的是呂布本姓呂,後拜丁原、董卓為義父)。
  • 兄弟的義: 這不是一場事先安排好的圍攻,而是兄弟間在戰場上臨機應變、同心協力的完美體現。當一個兄弟遇到困難,另外兩人會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
  • 團隊的力量: 單論武藝,關、張或許與呂布在伯仲間,但並無絕對勝算。然而,當劉備也加入戰鬥時,三位一體的團隊力量,最終壓倒了個體武力的極致。這完美地詮釋了他們「同心協力,救困扶危」的桃園誓言,證明了他們團隊的力量,遠大於三個個體力量的簡單相加。

【結語:從幕後到台前,新星的冉冉升起】

第五回,是一場盛大的「亮相」。以袁紹為首的舊勢力,雖然組建了聯盟,卻暴露了其內部的種種不堪。而以曹操為代表的新興權謀家,則展現了其撬動天下的能力。

但本回最耀眼的明星,無疑是劉備三軍。從無人問津的馬步弓手,到「溫酒斬華雄」的關羽,再到「三英戰呂布」的集體爆發,他們憑藉無可辯駁的戰功,正式從歷史的背景板,走向了舞台的中央。這場討伐董卓的戰爭,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收穫不是官職或土地,而是在全天下的英雄面前,打出了自己團隊的「品牌」和聲望。